在贵州省从江县加榜乡的西北面,有一个宛如世外桃源般的壮族聚居村——下尧。这里,山清水秀,民风淳朴,拥有着绚丽多彩的壮族民族文化和丰富的民风民俗,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深藏在大山的怀抱之中。
下尧村属黑衣壮族支系,以壮族大歌、煨酒而闻名遐迩,还是中央大型美食专题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七集的拍摄基地。这里不仅有令人垂涎欲滴的美食,还有悠久深厚的壮族文化,更有让人流连忘返的优美自然风光。
舞台上的壮族大歌—莫应红摄
壮族大歌,是壮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承载着他们数百年的历史与情感。在壮语中被称为“毕”,已有600年的历史。下尧村民们传承着这历史久远的壮族大歌,其形式多样,有多声部大歌和单声部民歌两类。多声部大歌又分为赞美歌、长恨歌、怀祖歌、祝寿歌四种,和声与自然相融,仿佛是大自然的交响乐,美妙动听。那婉转的旋律,就像是山间的溪流,潺潺流淌,浸润着人们的心灵。单声部民歌也毫不逊色,酒桌情恋歌里饱含着深情厚意,递腮歌传递着真挚的情感,迎送礼仪歌彰显着壮族人民的热情好客,午夜琵琶情歌倾诉着恋人间的相思,梁山伯、祝英台念诵歌传承着古老的爱情传奇,十一律歌则展现出壮族音乐的严谨格律。
壮歌的格律十分讲究,有五律、七律和十一律三种。通常一首壮歌八句,前四句为母歌,后四句为子歌。母歌唱完接着唱子歌,每两句子歌又搭配两句母歌,如此循环往复,形成一种独特的韵律之美。歌词押韵,音律规范,曲调动听,犹如一首首精美的诗篇,在岁月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如果说壮族大歌是下尧村的声音名片,那么煨酒便是这里的味觉瑰宝。在下尧村,家家户户都有煨酒。走进任何一户人家,在火坑边都能看到少则几个、多则几十个的大小坛子,那里面装着的便是醇厚香浓的煨酒,说起煨酒,只要到下尧,这是必然上桌的酒水之一。
下尧煨酒—莫晓树摄
下尧村是壮乡煨酒的原产地之一,其酿酒技艺独特,味甘色美汁粘,醉不上头,回味无穷。煨酒一般在较大的场合才能使用,分别被冠以“马酒”“保家酒”“谢奶酒”“祖宗酒”“婚姻酒”等富有寓意的名称。煨酒取材于当地自种自产的香糯,这种有着“一家蒸饭百家香”美誉的地方品种,为煨酒注入了独特的风味。然而,酿制的工序却极为复杂。先将选好的香糯米蒸熟,接着把匀料酒药铺在专制的竹篓里,然后盖上酒草叶及秧草席十二个时辰左右,待到滴汁,三到五天连糟带汁放到大酒缸里泡制九天,待稍有苦味后把酒汁分进酒坛,然后用粽粑叶一一把坛口盖实,置于火边煨烤十二小时后取出冷却,最后用火灰、泥巴拌成泥浆,把坛口糊好,放到火炕上储存。这一系列繁琐的工序,凝聚着下尧村民的心血与智慧,也使得煨酒的口感随着储存时间的延长而愈发醇厚,无愧“贵州土茅台”的赞誉。
除了壮族大歌和煨酒,下尧村的自然风光同样令人陶醉。这里,山清水秀,小河静静流淌。漫步其间,仿佛置身于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之中。那清澈的河水,倒映着青山绿树,宛如一面镜子,将大自然的美丽尽收其中。
饭桌上的壮家煨酒—莫晓树摄
下尧村寨的节日气氛浓郁,每逢节日,村民们身着盛装,载歌载舞,热闹非凡。他们用独特的方式庆祝着节日,传承着民族的文化。这里的村民淳朴老实,热情好客,他们的笑容如同阳光般温暖,让人感受到人性的美好。
下尧壮寨,这片深藏在大山里的土地,拥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醉人的自然风光。它就像一颗未经雕琢的璞玉,等待着更多的人来发现它的美丽与魅力。在这里,你可以倾听壮族大歌的悠扬旋律,品尝煨酒的醇厚滋味,领略大自然的神奇风光,感受壮族文化的深厚底蕴。下尧壮寨,无疑是一处不可多得的旅游处女地,一个让心灵得到栖息的地方。
(莫应红)
统筹:刘禹涵
责编:王琪
分享: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版权所有: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运营单位: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黔ICP备12003314号-2 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