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梦的塬上草——文坛新秀塬上草(董彦礼)采访纪实
2020-03-29 22:32:16 作者:张虎群 来源:河南日报·农村版
追梦的塬上草
——文坛新秀塬上草(董彦礼)采访纪实
文/张虎群
“您为啥用‘塬上草’作笔名?”
“我的出生地在河南卢氏官坡沟口村原上。我的根在原上,我就是那里的一棵草。”
“您的笔名里边是不是装满了乡愁、乡情和乡恋?”
“可以这样说。在我心里,故乡就是父母,就是我的命。”
……
农民——民办教师——烟草公司文秘——广播电视台记者、专题部主任、副台长——县委宣传部新闻科干事、副科长、科长——县文联副主席,这就是塬上草(董彦礼)的人生轨迹。
再回首看看其文字阅历。上世纪八十年代黄土地上的风情小文《官坡的热豆腐》,在卢氏广播电台播出后,听众禁不住为那“浇上喷喷香油辣子的官坡浆豆腐”垂涎三尺,更在小小卢氏山城掀起一股官坡豆腐热,其热度一直延续至今;而校园里写就的情感美文《木蛋儿叔.狗儿.果树林》和《塌了半边天以后……》在卢氏广播电台播出、在《三门峡日报》副刊发出后,不知感动了多少人。散文诗《父亲》获河南电视台优秀作品二等奖。
到县烟草公司做了文秘以后,他在工作之余,自学新闻写作和新闻摄影,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让他如虎添翼,消息、图片、通讯,频频见诸市报、省报显著位置,偶尔也有文学作品变成铅字,每年发稿都在千篇(幅)左右。
到县电视台做了专业记者以后,他自学摄像技术,并很快进入角色,才写的《娘退休当上“鸡司令”儿下岗成为“倒蛋王”》获全国地市好新闻奖;消息《村干部塑神像求神祈雨 众村民拆神像浇地抗旱》获河南省好新闻奖。专题《女人是太阳》、《深山护林人》、《老石其人》等获省市新闻奖。
非典时,他被借调到县委宣传部新闻科,充实外宣力量。在做好新闻报道的同时,他还以非典为背景,以白衣天使为原型,创作出小说《洁白的雪莲花》,被《三门峡日报》“伏牛”版采用。他所采写的新闻稿(图片),屡屡登上人民网、新华网、《河南日报》、《大河报》、《三门峡日报》。
之后,他被提拔任县文联副主席,这份工作让他重燃文学梦。2015年到2016年上半年成为他文学创作的井喷时期,先后创作中短篇小说76篇70余万字,其中中篇小说5篇18.3万字,短篇小说71篇50余万字,另有散文、诗歌、微电影等近20篇(首),先后发表在《奔流》、《三门峡文艺》及全国最大文学网站——江山文学网,其中,44篇小说、散文、微电影被江山网评精组评为精品,一篇评为绝品。目前为江山文学网签约作家。
让我们再回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塬上草带着高考落榜的失望和对前途的迷茫,回到原上。那时,他依然坚持着在高中时的习惯:每天不管多累、多晚,都要写日记。
他在农村一干就是四年。这期间,他曾经幻想成为一名医生,也渴望成为一名哲学家,他还梦想做一名作家。就在他做着这梦那梦的时候,他却被生活所迫,不得已做起了农民、铁匠、泥瓦匠、烧窑匠,不管是烟熏火燎,还是风里雨里泥里水里,他始终坚持每天晚上写日记。有一段时间,他还尝试用诗歌的形式写日记。他每天写日记的习惯整整坚持了十个春秋。
在最苦最累的那段日子,他如饥似渴地读书、写作。《安娜.卡列尼娜》、《红楼梦》、《三国演义》等,都是借来的,读完马上就还。他写下了一篇又一篇小说,工工整整誊写在稿纸上,满心虔诚地附上一封情真意切的短信,然后跑一里多路到镇邮电所寄往编辑部,然后是惴惴不安的等待。有一些石沉大海,有一些热心的编辑给回复一封短信:感谢投稿,继续努力!云云。
高中毕业四年后的一个春天,他被推荐到几十公里外的一所中学做代课教师,每月薪水30元。他尽心竭力,努力完成着他的课业。然而半年后,学校教师到位,他又回到原上。那一年的夏天,他的处女作——一首歌颂张海迪的诗歌在县报上发表。这是他的文章第一次变成铅字,让他激动了好长一段日子。当地人知道以后,频频向他投来羡慕的目光,他也因此成了村里的小名人。那年冬,他所在村小学校长几次三番到他家里请他到学校做代课教师,都被他婉言谢绝了,原因是:代课教师地位太低,没有任何保障,他发誓一辈子不做代课教师。校长知道他是个会写文章的人才,而学校正缺语文老师,就承诺,直接给他个民办教师指标。出于对校长求贤若渴的敬重和对心中梦想的尊重,他毅然走上了三尺讲台。做了教师的他渐渐悟出了文学之路的遥远和曲折艰难,而对于能够立竿见影的新闻报道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一边教书,一边自学新闻写作,把身边人身边事写成消息,投向县广播站,投向《三门峡日报》。在他不懈的努力下,陆陆续续有豆腐块新闻在广播里播出,在报上发表,偶尔也会有一些小散文被广播和报纸采用,结果就有许多人从广播里和报纸上记住了他的名字,这也为他日后走出大山进入县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90年6月,在多位好友的推荐下,他应聘走进当时全县最大的一家国有企业——县烟草公司,成为经理办公室的文秘。
在企业工作期间,他一边勤奋学习文秘知识,做好日常工作,一边巩固提高新闻写作水平,并自学新闻摄影,经常挤出时间下乡采访,把烟草战线发生的新闻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发出,被全国烟草类、农业科技类、致富类报纸和省市县主流媒体广泛采用,为助力卢氏烟草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营造出强大的舆论氛围。那几年,也是卢氏烟草事业最辉煌的年代,连续数年蝉联全国烟草生产先进县称号,他个人也得到了公司上下的一致赞誉和好评,工资待遇逐年提高。
企业的工作锻炼了他,让他由原来的单面手变成了多面手,不但会写公文材料,还会写消息通讯,不但会写报告文学,还会搞新闻摄影。这段工作经历,成为他人生和事业的第二个转折点。
在新闻写作上满满的收获,让他成了当时卢氏山城的小名人,当然也就成了他第二次“跳槽”的“助推器”。
那时让他最揪心的,就是他的工作关系迟迟得不到解决,并长期借住在公司的办公楼上。
进入县城工作五年后,当时的一家金融单位办公室急需一位多面手人才,领导找到他,许诺给他解决个人问题并一小套住房。对于他这个从农村混进城市还在蹭公司住房的临时工来说,稳定的工作和固定的住房当然是他梦寐以求的。就在他即将做出“跳槽”决定的时候,县电视台的一位领导恰巧在这家金融单位和他相遇,之后便电话告知希望他到电视台工作的意愿。接踵而至的好事让他有些猝不及防。他权衡利弊,决定脱离枯燥繁忙的办公室,做一个名副其实的新闻记者。于是,他走进了卢氏广播电视台,成为一名摄像记者。
其实,他并不懂新闻摄像,但是有了新闻摄影的基础,他在拿起摄像机的时候,心里就有了底气。很快,他基本掌握了摄像技术和技巧。那时,台里总共只有两台摄像机,有时候一个早上要跑三四个新闻。紧张的工作更加锻炼着他。他除了在县城应付一些应景式的工作新闻以外,还积极搜寻社会新闻线索,只要有发现,马上就紧追不舍。
那段日子,他报道了许许多多会议和动态新闻,同时,还采访拍摄了不少时效性强、有分量的社会新闻、人物专题。
工作上的出色表现,也给他个人带来了收获,个人问题顺利得以解决,成为国家干部,从原来的记者,到专题部主任、副台长。他还有了自己的住房。
有人调侃他就是个怪才、全才。他却说,这都是逼出来的!
2003年春天,非典肆虐,县委宣传部新闻科急需配备一名得力的宣传干事,这就给了塬上草又一次发展的机会——他这个卢氏山城小有名气的“怪才”,被借调到新闻科工作,以强化新闻外宣工作。到宣传部工作,他如鱼得水,充分施展他多年以来在实践中自学积累的新闻才能,消息、特写、通讯、图片样样得心应手,不管是非典战役,还是“7.30”、“7.24”特大洪涝灾害抢险,亦或是土坯房、卢氏县委荣获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称号等许许多多重大事件的报道中,他都能以一个新闻工作者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投身一线采访报道,用图文并茂的形式,采写了大量的专题报道、系列报道,其中最典型的就是采访“7.30”洪灾中英勇牺牲的磨口乡乡长牛江涛,他多次深入乡村采访干部群众,还深入到牛江涛的家中采访他的家人,写出了反映牛江涛感人事迹的系列报道,在《三门峡日报.西部晨风》一版连续发出,人民网、新华网、《大河报》也都做了报道,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牛江涛成功当选2007年度“中国骄傲”十大人物,被央视报道,与他的鼓与呼是密不可分的。
在土坯房精神报道中,他与《三门峡日报》记者联合采写了《本色》、《为民》、《发展》等系列报道,在《三门峡日报》一版连续发出,系统地诠释了卢氏县委艰苦奋斗的“土坯房精神”。
他刻苦认真的工作,赢得了县领导、部领导的一致肯定,由新闻干事提拔为新闻科副科长、科长。之后,因工作需要,又被提拔为县文联副主席。
如果说他三十年走过的是一条奋斗之路、梦想之路的话,那他的奋斗之路是曲折且艰难的,为了生活,同时也为了心中的梦想,他在迂回中前进,在前进中收获,收获着成功的喜悦。然而,在成功的背后,他却始终有一种缺憾——那就是最初产生于他心中的那个文学梦、作家梦。当初,为了生活,他选择了迂回,就在他步入知天命之年的时候,他却意外地回到了他的原点——文学创作。到文联工作让他重新燃起了对文学创作的冲动。从2015年春天起,他开始文学创作。没想到,这个开始竟然成了他文学创作的一次井喷,从中篇小说《石娃那些事儿》,到《海棠的春天》、《青山现象》,从短篇小说《老闷进京》,到《匪爷》、《灵溪人家》、《青春燃烧的岁月》,从微型小说《山爷进城》,到《风雪夜》、《贵七》、《千万里的追寻》,各类小说近80篇70余万字。由于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对农村有着特殊的情感,在他的小说作品里,有百分之八十是描写农村的,一年半的时间,在他的笔下就诞生了数以百计的、有血有肉的、栩栩如生的各式各样的农村人物,有不甘贫穷的石娃一家,有渴望幸福、善良勤劳的留守妇女海棠,有苦命的贵七,也有运气特好的山爷……2015年10月,塬上草加盟江山文学网,短短一个月后,他就成功签约江山网,成为该网站的签约作家。除了在网站发表作品之外,他的小说还被《奔流》杂志和《三门峡文艺》(后更名为《洛神》)发表。
他如愿以偿成为一名作家,装在他心中几十年的梦想终于得以实现。他说,他还要继续写作,要向着更远、更高、更大的目标奋斗。
“您还有什么创作目标或打算?”
“生命不息,创作不止。”
“有没有打算写一部或几部长篇?”
“说没有,那是假的,真有。但是总觉得,要写,就写起码让自己满意的,不搞粗制滥造。看吧,顺其自然。”
“为什么是顺其自然,而不是有意为之?”
“有些东西不是你想有就能有的,到了一定能有的时候,瓜熟蒂落,这样最好!”
“呵呵,期待您的‘瓜熟蒂落’!”
“好,我会不懈努力的!”
(来源《河南日报·农村版》)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