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提振消费 助力内需快速恢复 专访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长连平
2023-01-10 22:44:03 作者:佚名 来源:金融时报
2022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和多重超预期因素冲击,我国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加快落实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措施,保持了经济社会大局稳定。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当前我国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外部环境动荡不安,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影响加深。
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系统部署了2023年经济工作,其中,扩内需被视为重中之重,强调“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如何看待去年全年的经济形势及今年经济复苏形势?宏观经济政策需要在哪些方面发力,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各项政策调整下,今年的消费形势将如何?有效稳定消费增长有哪些举措?针对这些问题,《金融时报》记者对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长连平进行了专访。
《金融时报》记者:您如何评价去年全年的经济形势?在近期防疫政策在不断调整优化的背景下,今年经济复苏形势将如何?宏观经济政策需要在哪些方面发力?
连平:去年全年,基建投资和制造业投资双管齐下带动投资保持稳中有缓的恢复态势,稳增长的关键作用凸显。随着外需的持续走弱,出口增速前高后低,但净出口累计增速仍然保持正增长,对国内生产总值(GDP)形成支撑。受疫情扰动,消费出现明显的波动,一季度和三季度增速为正,二季度和四季度增速下降,全年累计增速自2020年之后再度出现下降,对GDP带来明显的负贡献。
今年经济恢复主要依靠内需扩大。在低基数和其他诸多推动因素下,消费将会出现明显回升,成为扩大内需的关键因素。但在疫情反复的影响下,消费的修复程度仍然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投资仍将在扩大内需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中,基建投资和制造业投资是两大抓手,房地产投资则有望在二季度企稳回升。此外,全球经济下行导致外需疲软,使得出口面临的下行压力进一步增大,内需回暖将会推动进口增速加快,使得商品贸易顺差缩小,同时,服务性贸易逆差加大,以人民币计的净出口对于GDP的贡献可能由正转负。
对于2023年宏观政策的发力方向,一是要继续保持基建投资领域的支持强度;二是要加大力度改善民企的经营环境,提升民间资本参与投资的积极性;三是保障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基本的融资需求和购房需求要给予满足和支持;四是运用综合举措进一步提振消费,助力内需快速恢复。
《金融时报》记者:疫情以来,消费领域受到较大冲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摆在今年经济工作的首位,并特别强调“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应如何看待今年的消费形势?如何有效稳定消费增长?
连平:2023年,一系列因素将推动消费显著回升。一是政策支持力度加大。中央经济工作进一步突出和强调了消费恢复在经济运行转好中的重要作用。为了提振消费,一方面,做好“稳就业”工作,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另一方面,较大力度的各类促消费政策将会不断推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也会更加积极,金融市场上促消费的工具也会有所增加。二是需求得到较大改善。随着我国疫情防控和经济统筹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疫情管控的进一步放开将会推动消费需求逐步释放。三是就业环境好转。经济企稳会带动就业情况和收入预期不断改善,给未来消费需求的持续释放打下良好基础。四是服务性消费加速修复。疫情管控的放开对服务业的快速恢复有较强推动作用。服务业明显好转有利于服务性消费需求的快速释放。五是房地产市场企稳回升,汽车成为重要支撑。当前房地产市场已经具备了在二季度企稳回升的条件,房地产相关的投资和消费对GDP的贡献达到约30%。汽车及相关商品约占消费比重的12%,进一步提振汽车消费对于整体消费的快速回升有较大推动作用。六是低基数效应有助于消费数据走高。
但今年消费的恢复程度仍会受到相关因素的制约。一是根据国外疫情放开的经验,疫情会出现周期性的传染高峰期,对人员流动造成限制,对消费的持续修复造成扰动。二是市场主体恢复需要一个过程。疫情发生3年以来,市场各类主体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即使明年放开力度和政策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若要恢复至接近疫情前水平仍需时日。三是消费的快速回升可能会在短期内推升物价,导致成本上升,不利于消费平稳恢复。
今年政策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对于遭受疫情冲击较为严重的企业,可考虑出台临时性的员工工资补贴政策,将部分财政资源适当地用于企业员工薪酬保持方面,既能减轻企业负担,又能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还可临时性提高最低工资和失业保障金标准。另一方面,要加大居民消费需求提振的支持力度。除了消费券的发放范围可进一步扩大和发放方式更为多样化之外,对真正困难的家庭给予现金补贴和现金抵扣券。
《金融时报》记者:用好消费金融、释放消费潜力,被视为今年金融支持扩内需的有效途径之一。金融机构如何找准发力点,充分发挥金融对消费的促进作用,助力消费升级,提高消费意愿?
连平:金融机构可以从企业和居民两类主体来着手推出创新金融产品,助力消费恢复。短期来看,要继续发挥金融在住房、汽车等大宗消费方面的重要支持作用,同时,大力开展提振餐饮、旅游和养老等服务消费的综合金融服务。在企业层面要进一步给予融资便利,降低融资成本,延长融资偿还期限。在居民层面,可与平台企业加深合作,设计更多促消费产品,给予消费返利等优惠活动。同时,可同步推出成本较低的消费贷产品,对居民部门的合理消费信贷需求予以满足,并降低利息成本。
中长期来看,近日出台的《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明确提出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扩大服务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着力满足个性化、多样化、高品质消费需求。金融机构应积极适应消费场景的变化,大力开发适应互联网消费场景需求的产品与服务,让金融服务和线上线下消费场景更加贴合。通过金融业务下沉的方式,以更便利的线上金融覆盖更广泛的用户。在企业层面,银行等金融机构可以和新消费和绿色消费行业达成战略合作,适度放宽信贷申请条件和降低信贷利率,与企业联合发布信用卡等产品,针对合作的商户给予优惠。同时,银行可在自身应用软件中,嵌入相关新消费产品。在居民层面,可以通过与相关企业合作,设计推出满减支付、优惠购、积分抵扣以及分期免息付款等产品,提升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和兴趣。同时,也要为居民部门合理消费信贷需求提供便利并降低成本。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