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史话

人文贵州,于斯为盛——中华民国“二号人物”和贵阳中正公园

2024-02-22 17:55:01 作者:张勇 来源:贵州文化网

        真山真水到处是,花溪布局更天然,十里河滩明如镜,几步花圃几农田。“能文能武”的共和国元帅陈毅一首七绝,生动传神地描绘了位于贵州省贵阳市南郊花溪的山水形胜。

图片

     1937-1945年,整个中华民族抗日战争期间,贵州、贵阳作为战争大后方,又是“战时陪都”重庆去香港的“中转站”,以博大胸怀接纳了无数名流大儒、文人雅士,其中花溪公园则成为了人们在多年战争重压之下身心的“小憩”之地,,

图片

       大文豪巴金和萧珊女士在贵阳完婚并度过蜜月,巴金先生还在贵阳创作或以贵阳为背景创作了他著名的三部曲长篇小说《憩园》《第四病室》,并被改编为热播影视剧《故园春梦》。花溪公园的风光与名流们的雅趣相得益彰,美景与人文交织而成公园深厚的底蕴。抗战时期,花溪公园成为了全民族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艰苦的抗战岁月里一种难得的寄怀。

图片

       花溪公园位于贵州贵阳市南郊17公里花溪区内,占地800余亩,东至花溪大桥,南沿磊花路,西临花溪平桥,北抵花溪小寨。主要景点有音乐广场、芙蓉洲、百步桥、坝上桥、麟山、龟山、松柏园、碧桃园、牡丹园、 竹莲池、棋亭、憩园、西舍、戴安澜将军衣冠墓、平桥、黄金大道等。

图片

       山水贵州众已知,人文贵州世未识,到云贵喀斯特高原旅游,不到花溪几乎等于白去。花溪每年也因为自然风光和优美环境吸引数以百万计的文人游客。花溪公园融真山真水、田园景色、民族风情为一体,历朝历代文人雅士赞誉良多,留下不少诗篇名作,是贵州省著名风景区,被誉为云贵高原上的生态明珠。

图片

       花溪的山水风光早已声名远播,然核心景区花溪公园所承载的历史人文和“花溪故事”却鲜为外界知晓。这里讲述的“花溪故事”的主人,正是中华民国“二号人物”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军政部长、国民革命军陆军总司令、抗日战争胜利中国受降代表、贵州省人何应钦。

图片

       花溪原名“花仡佬”,明清时期,这里居住着汉族、苗族、布依族、仡佬族等民族,其中以仡佬族最多,仡佬妇女爱穿花哨美丽的服饰,被人称为""仡佬",地因人而得名,花溪也就被称为"花仡佬"。 南明河自广顺州流入贵阳,其龙山峡至济番桥一段,称花溪河。沿溪两岸,山水交融各具特色。

图片

      清代嘉庆、道光年间,贵阳城南柏杨寨私塾老师周奎家在前后六十五年中,接连有五人科举高中。周家感于地方灵秀,于是先后在附近的麟山上建楼,龟山上筑阁,蛇山上种柏,缀以飞云阁、倚天亭两座亭子,并在河中叠石为坝,潴水为潭,疏浅渚为洲,修隙地为屿。周奎之子周际华还修一庭完,名"借花草堂"。从此,花溪山水初露光彩。

图片

(1946年4月蒋介石到贵州视察拍摄的,站在蒋介石后面的人是当时的贵州省主席杨森)

       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国民党军队尾追被迫战略转移的中央红军至贵州省,通过多种手段驱逐、架空了黔系军阀王家烈,国民党、国民政府接管贵州军政,贵州近代军阀时代结束,实现中央化。在中央红军长征过程中毛主席军事指挥的得意之笔——“四渡赤水”“兵临贵阳”时期,红军主力经花溪佯攻贵阳,红一、红二方面军都曾经路过花溪,毛泽东、朱德也曾进驻花溪。

图片

       1936年,时任贵州省贵筑县县长的刘剑魂以城南"花仡佬"为试点实施国民政府的“县政计划”。刘剑魂认为花溪“山水秀甲黔中”,借引唐朝仕女游春图,意欲吸引省会贵阳城市仕女到农村游春、览胜,开发贵筑县旅游观光产业,策动花溪风景区建设。刘剑魂采纳地方建设委员会秘书罗浮仙的建议,将“花仡佬”更名为“花溪”,并题写了“花溪”二字刻石于花溪桥北桥头。

图片

(贵州省政府主席吴鼎昌,抗战期间主持黔政长达7年,政绩卓著,著有《花溪闲笔》)

       花溪风景区成规模的建设始于刘剑魂。刘剑魂卸任贵筑县县长后,花溪风景区建设规划尚未完全实现,继任者李大光接手继续建设,但是不久便面临着经费短缺的困扰,甚至一度停工。1939年,时任国民政府军政部长的何应钦回到贵州,在游览了因经费问题而几近停工的花溪风景区后,提出将公园名称改定为“中正公园”,并通过其地位以及在国民政府的社会关系积极向各界撮合。1939年4月,吴鼎昌主政下的贵州省政府批准成立“公园建设筹备委员会”,公园名称正式敲定为"中正公园"。何应钦,吴鼎昌二人均为蒋中正手下重量级之军政大员。公园名"中正",规格大幅提升,建设经费便有了完全的着落。

图片

          中正公园由曾经担任国民政府首都南京玄武湖五洲公园园长的葛晓东主持设计施工。1940年3月,公园建设基本完工,3月12日,公园举行落成典礼,时任国民政府军政部长、国民革命军陆军总司令的何应钦题写公园门匾“中正公园”四个字。1942年,著名学者、书法家陈恒安对作评“花溪景色,本已倏然有致,今更焕然一新。昔为科头乱服,今则淡妆浓抹,无不相宜也”。

图片

       整个中华民族抗日战争期间,贵州、贵阳作为战争大后方,又是去香港的“中转站”,以博大胸怀接纳了无数名流大儒、文人雅士,其中花溪公园则成为了人们在多年战争重压之下身心的“小憩”之地,徐悲鸿、廖静文、巴金、萧珊、李宗津、周珊凤、叶圣陶、老舍、竺可桢、吴朗西、冯玉祥、张学良、蔡廷锴、蒋介石、柳诒微、马思聪、陈伯吹、徐铸成......他们下塔公园,游园吟诗。公园的风光与名流们的雅趣相得益彰,美景与人文交织而成公园深厚的底蕴,成为了全民族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艰苦的抗战岁月里一种难得的寄怀。

图片

徐悲鸿先生和廖静文女士在贵阳花溪公司完婚

       花溪公园现有面积800余亩,地形以山地为主,山域面积占总面积的81.5%,平均海拔1140M。花溪公园四山夹一水、一水带四山,四山即麟山、蛇山、龟山和凤山,麟、蛇据北岸,龟、凤峙南岸。公园所在的花溪地处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分水岭,丰富的水资源与发育完全的喀斯特地貌形成了山环水绕的美丽景观。被誉为"中国第一爱河"的花溪河在此蜿蜒而过,河水清澈见底,四周景色明秀。地处亚热带气候,年均气温为14.9°C,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湿润,空气清新,具有生态"大氧吧"、天然"大空调"的美称。

图片

       巴金先生和萧珊女士在贵阳花溪公园完婚

       吟咏山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特点。花溪一向是人们吟咏的对象。

       周奎之子周际华就有诗云:"山村篱落隐斜晖,一径风花扑面飞;婉转歌声牛背隐,牧童身带绛云归。"刘剑魂和李大光这两位花溪公园的主要建设者和时任父母官,均为花溪留有诗作。前者云:"柳岸风柔筚路燔,清辉楼上一凭栏。水中华阁连瑶栋,云里清溪绕翠峦。"后者吟:"园林掩映嵌山坳,亭榭参差立水边。花外平畴千顷浪,树头初日万家烟。"文化学者、贵州省主席吴鼎昌《坝上桥》诗中有这样的诗句:"彩笔新题坝上桥,驻看飞瀑卷回潮。一堤游屐春秋盛,万亩溪田雨露浇。"

       刘海粟大师则从花溪的自然山水,想到了海峡对岸的故人,吟出了"举世乡音最有情,花溪飞瀑唤归人"的诗句。亦道:"花溪很美……青山一发,碧水横成,光虹攒叠。柳影毶毶,芳草遥碧。一群牧童,牛背对歌。桃源咫尺,使人神怡。"

图片

       解放后,周恩来总理和夫人邓颖超视察贵州、贵阳,下榻于花溪公园西舍并泛舟花溪河游览;朱德、董必武、陈毅等均为花溪留下了他们的诗篇,成为花溪一笔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其中朱德元帅写道:"东风送暖百花开,流水悠悠曲折回。公社公园新建好,长征战士赋归来。"董必武云:"偶经贵筑便流连,闻说花溪引兴牵。市集得交苗侗族,山园正是菊花天。桥临坝上行观水,亭接岩头欲近仙。几曲清流徐下注,两旁田稼保丰年。"

图片

       建设于全民族团结一致对外的抗日战争时期的花溪公园,正如贵州、贵阳这片历史上一直低调存在而又总是在巩固边疆防务,维护国家统一,促进大一统国家形成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关键作用的省份一样默默奉献服务保障的力量。山水贵州众已知,人文贵州世未识。花溪公园的风光与名流们的雅趣相得益彰,美景与人文交织而成公园深厚的底蕴,成为了全民族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艰苦的抗战岁月里一种难得的寄怀。
       责编:彭会

分享: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版权所有: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运营单位: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黔ICP备12003314号-2 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