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新闻

送别!唤醒“妇好”的女考古学家走了……

2024-03-15 18:26:05 作者:佚名 来源:中国妇女报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唤醒“妇好”的女考古学家

  郑振香

  于3月14日晚去世

  郑振香1929年10月出生,195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系,1959年分配至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工作,是新中国第一代女考古人,1976年她主持发掘了河南安阳妇好墓,对我国殷商考古意义重大。她与人合著的《殷墟妇好墓》、《殷墟玉器》、《殷墟铜器》、《殷墟的发现与研究》、《安阳小屯》等,深化了殷商研究的方方面面。2018年10月13日,殷墟科学发掘90周年纪念大会,向郑振香颁发了殷墟考古发掘“功勋人物”纪念章和纪念证书。

送别!唤醒“妇好”的女考古学家走了……

  1950年,郑振香进入了北大博物馆专科,1952年院系调整,转入北大考古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1955年成为商周考古的研究生,可以说她是中国第一位自己培养的女考古研究生。

  郑振香在研究生毕业后就职于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常驻安阳工作站,直至退休仍坚持工作多年,为殷墟考古工作驻守长达40年之久。

送别!唤醒“妇好”的女考古学家走了……

  郑振香与妇好墓

  1975年冬,河南安阳殷墟小屯村西北的一片高岗地,被列入平整的范围。时任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安阳工作站站长的郑振香在接到报告后,带领工作站的同志进行文物钻探。经过钻探,在棉花地边缘的耕土层下真的发现了殷文化层,并很快探到了夯土建筑基址。

  她连忙找到村里的干部沟通保护遗址的重要性,建议取消土地平整的计划。但严冬大雪,发掘只能推迟到1976年开春,她和爱人陈志达、南京大学张之恒教授等人组成了考古队。

送别!唤醒“妇好”的女考古学家走了……

  队伍中有人挖到了一座废弃房屋,并在其正中位置发现了一个长方形的灰坑。郑振香作为队长,立即亲自清理了灰坑,露出了一片长方形的红色夯土,这截夯土又硬又厚,她意识到,下面可能会有墓穴。当时有专家认为这里只是普通的地,夯土是残留建筑物的痕迹。

  但考古的经验和直觉告诉郑振香,一定要探到底。

  随着一枚玉坠的发现,沉睡三千年的殷商大墓重现人间。

送别!唤醒“妇好”的女考古学家走了……

  妇好的“大女主剧本”

  2016年首都博物馆举办了纪念殷墟妇好墓考古发掘四十周年特展,名为《王后·母亲·女将》,概括了妇好一生的三个角色,一国之后是她的社会角色;母亲是她的家庭角色;巾帼英雄是她的历史角色。

送别!唤醒“妇好”的女考古学家走了……

  “妇好”这两个字,在甲骨文中反复出现几百次之多。经过郭沫若和唐兰的考证,妇好是商代盘庚迁殷都之后的第二代帝王武丁的王后。据甲骨卜辞记载,她文主祭祀,武能征伐,地位崇高,与武丁相爱至深。“国之大事,在祀与戎”,除了王后,妇好还集祭祀、将军于一身,在“武丁中兴”的王朝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1976年,妇好墓刚刚打开的时候,郑振香震惊了。墓里足足埋藏了210件青铜容器,加上大批兵器、工具等等,青铜器总重量达到1.6吨。埋入墓中750余件玉石器,更让郑振香见识了商代玉器的丰富品类。最令郑振香兴奋的,当然还是109件青铜器上的“妇好”或“好”字铭文。

送别!唤醒“妇好”的女考古学家走了……

  妇好墓的重要性,不仅在于丰富的随葬品数量,更在于文物背后的历史信息。

  郑振香认为,“妇好”是墓主人的“专指”,“妇”是其爵,“好”(或“子”)是其姓。在商王的祀谱中,妇好便是妣辛。“辛”是其在祀谱中的“庙号”。郑振香还认为妇好墓部分铜器所见的另外一组铭文母,可能是妇好的“字”。

送别!唤醒“妇好”的女考古学家走了……

  妇好墓对于商王朝的研究也具有极重要的意义。妇好墓的出土文物属于殷墟四期中的第二期。妇好既是武丁配偶,又先于武丁而死,故殷墟二期文物的绝对年代对应的是武丁前期。于是殷墟文物的编年,便直接与商王建立了联系。

  “她”

送别!唤醒“妇好”的女考古学家走了……

  郑振香的家乡在河北东光。自古燕赵多义士,抗战时期燕赵大地也出了许多女英雄。

  在郑振香看来,战争时期有人保家卫国做出贡献,和平时期有人成为学者,古今女性总有一些共同的东西,只是时代不同,表现不同罢了。

  郑振香曾经在接受采访时说:“早在北大读甲骨文的时候,我就知道妇好,知道历史上有这样一位文武双全的杰出女性。但是当我从妇好墓出土的器物上第一次看到刻有妇好的铭文时,确是感到说不出的震撼和喜悦。”

  在郑振香心中,妇好是个高大的女性,她曾把妇好的扳指套在自己拇指上,但根本套不住;妇好的力气要很大,要能拿得起墓中极重的武器;妇好也应该很会打扮自己,考古队发现了一想骨头簪子,妇好的玉簪子就有28个。

  “她应该很有气魄,就像穆桂英一样。”

  综合/河南信息广播、人民日报客户端、新华社、澎湃新闻

分享: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版权所有: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运营单位: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黔ICP备12003314号-2 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