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

石阡说春:穿梭光阴的春天仪式

2024-04-02 17:23:15 作者:佚名 来源:贵州日报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石阡说春:穿梭光阴的春天仪式

  石阡县“说春”活动。

  石阡博物馆说春册子。

  封武展示他制作的春贴。

  封武(中)和他的两个儿子都是“春官”。(受访者供图)

  雕刻春贴模板。(石阡县文化馆供图)

  2016年,“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石阡说春是该项目最具代表性的扩展名录之一。

  “立春,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陟负冰。”一年节气之始的注脚,传承千年的习俗,在铜仁石阡县演绎至今。

  “我们一家三代‘说春’的画面,已成为我们坡背村的一段历史了。”3月25日,在已没有人住的老屋,封武抚摸着父亲的遗像,万千往事涌上心头。木板墙壁上镜框里的十多张照片,大多都是封武一家人的合影,父亲、母亲、爱人、儿子、儿媳、孙子的笑脸洋溢着幸福,其中有几张是他和父亲、儿子穿着“说春服”、戴着“说春帽”的瞬间记录。“尽管他老人家不在了,但我和两个儿子仍一如既往地把‘说春’传承下去。”

几代人走村串寨说春

  封武是石阡说春的国家级传承人,今年2月2日立春那天,刚好是说春习俗每年启动的时间。封武家所在的花桥镇坡背村的人家大多都姓封,说春在封氏家族已延传千年。一年一度的说春是封氏家族的重大活动,也是石阡县花桥镇坡背村、坪山乡尧上村一带的民间风俗。11岁时就跟着父亲四处“说春”的封武,40多年来,从立春到春分这段时间大多都是在“说春”中度过的,两个月4个节气的横跨,让他和其他说春的“春官”们一年又一年坚定地传承着不谢幕的习俗。

  封康胜—封应为—封朝顺—封复元——封武—封青海,封武家的“说春”传承,封武能追溯到前四辈。他听父亲说他们家每一辈人都在“说春”,从未断过线,一辈接一辈。他这一辈是四兄弟,每个人都会说春。父亲是县级传承人,四兄弟中他是国家级传承人,他的两个儿子继承衣钵继续在“说春”的路上,大儿子封青海还在花桥镇的“说春”大赛中得过一等奖和二等奖。

  除了外出说春当“春官”,封武还在村里的非遗培训班当“教官”,向学员普及“说春”常识,传授“说春”技巧。村里的非遗培训班是几年前开办的,村里还不会说春的大人娃娃们每个周六、周日下午集中在村委会,跟封武学习曲调、唱词、表演,了解“说春”的来龙去脉、石阡说春以及二十四节气相关知识等。

  让封武感到高兴的是,大家的学习积极性很高,这批学完了下批又来,源源不断。“‘说春’的习俗早已深入人心,‘说春’已与人们的生活分不开。”封武说,原来父亲是他的师傅,后来他成了儿子的师傅,几代人就是这样在日常的耳濡目染和专门的技巧学习中,掌握“说春”的精要并坚定地传承下来。

先祖留下的东西不能丢

  “往年每次出去,穿在身上的长袍干干净净的,一个多月回来,长袍的袖子都脏得看见人影了。”封武幽默地说,过去生活贫困,“说春”多了一个功能,那就是讨口。到哪家说春,哪家都会给一碗米、几分钱,境况好的人家最多给个一角两角的小票。改革开放后大家的生活渐渐好起来了,这个讨口功能也渐渐弱化,“说春”回归本位,如今已没有人把“说春”当作增加收入的手段,更纯粹了。

  读过初中的封武对民族民间文化认识清醒、意志坚定,较强的组织和管理能力把他推到坡背村村委会主任和党支部书记的岗位上。卸任为期9年的村干部职务,几年前他换上了坡背村农业专业合作社法人代表的头衔,指导村民管理茶园和水果基地,为农产品销售牵线搭桥。

  “即便这样,我没丢掉‘说春’,只要有机会,就走出家门到黔东南的几个县走动。”在封武看来,不管肩负何种担子,“说春”是不能忘记的,这是一种土地情结,更是一种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笃定坚守。

  2011年,石阡说春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说春”的重要性上升到了一个新高度。但现实中许多年轻人外出就学或务工,“说春”在年轻一代身上出现了传承断层。封武意识到传承的紧迫性,便把春词唱本复印下来,让自己的两个孩子——封青山和封青海一定要全部掌握,他说这是老祖宗留下来的习俗,丢不得。

  为确保“二十四节气”的代际传承,2014年5月,原贵州省文化厅在原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的指导下,成立了“二十四节气保护工作组”,联合制定了《二十四节气五年保护计划(2017—2021)》。传承有了保驾护航,“说春”的习俗迎来了春天。

  也在这一年,石阡县花桥中学将“说春”纳入特色课堂教学,并多次举办“说春”比赛,让“说春”这一古老的习俗,在传承中得以弘扬。花桥中学的“00后”青年封青海,通过学习加深了自己对“说春”的认同感与自豪感。加上平时受爷爷和父亲的影响,封青海的“说春”水平在同龄人中更胜一筹。在封青海看来,爷爷和父亲的肚子里似乎有着唱不完说不尽的春词,不懂的地方他们总是能给他解答。后来他到贵阳一所职校读书,也会时不时来一段“说春”唱词。

非遗传承队伍壮大

  采访中,封武从一个绿色的背包里掏出一沓印有汉字的红纸和印版向记者展示:“春官”在外出说春前,除了要集中举行简朴而隆重的仪式外,都要雕刻两块模板,一块雕二十四节气春贴,一块雕财神。春贴的制作,沿用古老的木版印刷,模版刻好后刷上墨汁,再用红纸印刷春贴。春贴上有二十四节气对应的时间,还有一头“春牛”,“春官”每到一户主家,都会散发一张春贴,告知主人家与节气对应的农事活动。

  坡背村村委会办公室里摆着一个金属“春牛”,封武称那是供人参观的摆件,真正的“春牛”是用当地出产的棬木制作而成的。每次“春官”出行,端着的“春牛”身上披着红布、拴着麻丝、挂着青纸。红布寓意主人家招财进宝、顺利吉祥、红红火火,麻丝可祛除瘟疫,青纸可祭奠先祖。这些东西准备好后,方能出行说春。封武说,春词全都“藏”在“春官”的肚子里,说什么,怎么说,达到什么效果,都取决于“春官”有多少斤两。

  “春官”走进每家,第一件事就是开财门,然后是说春,最后是驱邪逐秽,整个流程需要20多分钟。“说春”季节,“春官”走村串寨挨家挨户宣讲节气农事,往往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春官”一边诵唱喜庆吉祥、旋律动人的《开财门》,一边踏入主人家堂屋。主人家除要备香蜡纸烛迎接“春官”,还要备麻线、五色线。“春官”进行完整个流程,主人家会根据自家的情况给其一点钱财和米粑,以表谢意。

  说春以唱为主,有简单的曲调,春词各地不一,说唱时辅以说白,目的是让表演更加生动。说唱时既不能四平八稳地坐着,也不能原地站着,而是脚踏碎步来回走动,边走边唱,讲究字正腔圆,让人听起来赏心、看起来悦目。通过说唱,告知人们春天即将来临,新的一年的农事即将开始,大家早知岁月,及时耕作,“劝农行耕”的教化功能和春天的仪式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石阡,像封武这样的“春官”据不完全统计有几百人,除了封姓人家,其他姓氏的“春官”加入“说春”队伍。每到立春时节“春官”外出,为千家万户送上一份份隆重的“节气书”,让人们在说唱中感受春天的气息。这,已成为石阡民间习俗的一大景观。

分享: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版权所有: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运营单位: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黔ICP备12003314号-2 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