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蒲松龄曾写过一副励志自勉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上联是写项羽在巨鹿之战中以大无畏之精神破釜沉舟,以少胜多歼灭秦军主力,秦朝自此名存实亡;下联则是写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两千多年过去,斯人已逝,关于那把越王勾践剑的传说却一直在民间流传,被传得神乎其乎。
在我国古代,一直都有类似于考古学对古代器物的研究,只是当时受技术水平的限制,大部分只能通过古董上的文字对史实进行考证。根据《汉书·郊祀志》中记载,西汉时期,张敞就对宣帝时在美阳发现的尸臣鼎铭文作过考释,这意味着利用古董研究古文化在汉代就已经存在。而考古作为一种系统的学问,是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发展才逐渐得以完善。
图片来源:湖北省博物馆
关于越王勾践剑的传说,史书既有记载,历代史学研究人员从未停止对其考证,但由于不见实物,只得任由民间各种神传,久而久之,便赋予了它几分神秘的色彩。直到1965年冬,考古队在湖北江陵望山1号墓发现这柄素有“天下第一剑”之称的越王勾践剑才终于得以面世,所有神秘的面纱终于被揭开。
剑,古之圣品也,至尊至贵,人神咸崇。乃短兵之祖,近搏之器,以道艺精深,遂入玄传奇。《释名.释兵》曰:“剑,检也,所以防检非常也。”素有“百兵之君”、“百兵之帅”的美称。古代的剑是长条形,前端尖,后端安有短柄,两边有刃的一种兵器。因其携之轻便,佩之神采,用之迅捷,故历朝王公帝侯,文士侠客,商贾庶民,莫不以持之为荣。剑与艺,自古常纵横沙场,称霸武林,立身立国,行仁仗义,故流传至今,仍为世人喜爱,亦以其光荣历史,深植人心,斯可历传不衰。
图片来源:湖北省博物馆
根据相关典籍记载,越王勾践剑,属青铜剑,制作精美。剑长55.7厘米,柄长8.4厘米,剑宽4.6厘米,重875克,剑身修长,有中脊,两从刃锋利,前锋曲弧内凹。剑首外翻卷成圆箍形,内铸有间隔只有0.2毫米的11道同心圆,剑身上布满了规则的黑色菱形暗格花纹,剑格正面镶有蓝色玻璃,背面镶有绿松石。近剑格处有两行鸟篆铭文:“越王鸠浅,自乍用剑”八字,证明此剑就是传说中的越王勾践剑。但其实铭文的考释不是那么简单,经历过许多专家的考证,最终古文字专家唐兰的观点“鸠浅”是“勾践”的通假字,此说法得到大部分考古专家的认可。
图片来源:湖北省博物馆
青铜剑的铸造,始于商代,成熟于春秋晚期,“越王勾践”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时期。此时的青铜剑,剑身普遍被加长到五六十厘米。一把青铜剑主要由剑身和剑茎两部分组成,所谓剑“茎”就是剑的把手。在剑茎和剑身之间还有一块凸起来的隔板,叫做“格”。比较讲究的青铜剑,“格”的上面都有一些装饰物,以此显示使用者的身份和地位。这些装饰通常使用玉质材料,所以这种剑也叫“玉首剑”。东汉以后,铁制兵器完全取代了青铜兵器,青铜剑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
图片来源:湖北省博物馆
越王勾践剑流传至今,光亮如新,锋刃依然锐利,代表了吴越地区青铜剑制作的最高水平,堪称奇珍国宝,是国家一级文物,素有“天下第一剑”之称。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2020年被评为湖北省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之一。2013年8月,国家文物局发布《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越王勾践剑在禁止出境名单之列。
据东晋时期王嘉编写的《拾遗记》中记载:“越王勾践,使工人以白马白牛祀昆吾之神,采金铸之,以成八剑之精:一名掩日,以之指日,则光昼暗。金阴也,阴盛则阳灭。二名断水,以之划水,开即不合。三名转魄,以之指月,蟾兔为之倒转。四名悬翦,飞鸟游过触其刃,如斩截焉。五名惊鲵,以之泛海,鲸鲵为之深入。六曰灭魂,挟之夜行,不逢魑魅。七名却邪,有妖魅者,见之则伏。八名真刚,以切玉断金,如削土木矣。以应八方之气铸之也。这就是传说中的“越王八剑”。(刘禹涵 陈才)
流程编辑:王琪GZW233
分享: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版权所有: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运营单位: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黔ICP备12003314号-2 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