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

千年侗寨 梦幻肇兴 ——贵州日报国际传播中心摄像记者走进肇兴侗寨

2024-07-05 17:16:19 作者:吴光辉 来源:贵州文化网

  

      近日,贵州日报国际传播中心摄像组走进肇兴侗寨,采集侗族大歌为主题的宣传素材,将侗族地区的生态之美、人文之美、和谐之美、艺术之美推送至国际平台,获得纷纷好评。

  盛夏时节,黎平县肇兴侗寨水草丰沛,绿意盎然,传统木房沿着河谷延展铺开,好似一幅生态画卷。


侗族大歌录制现场(黎平县委宣传部供) 

  清晨,淅淅沥沥的山雨将树林清洗,肇兴侗寨的土瓦木屋在雨水的浸润下呈现“客舍青青”。还没走到寨门就听到大歌声声,原来迎接远方客人的迎宾仪式在肇兴侗寨的寨门举行,由6位男歌手和9位女歌手组成的歌队为游客欢唱“拦门歌”,歌声婉转,犹如天籁。推、拉、平移、环绕......摄像组倾尽浑身解数,生怕错过每一个精彩瞬间。“好久没听到这么优美的歌声了!”摄影记者刘义鹏点赞道。

  风雨桥歇脚,看看鱼儿游。风雨桥上微风徐徐,在这里你可以一览山间美景,静听田园牧歌;也可以感受桥下潺潺流水,眺望远处若隐若现的栏杆式吊脚楼。


掩映在绿水青山里的肇兴侗寨(黎平县委宣传部供)

  不远处的白鹭湖,水车吱呀作响,竹筒吐出汩汩清泉,泉水洒下秧田,飘来缕缕禾香。过往游客无不为此美景驻足欣赏,然后忘形于山水之间。“转头一点点,看这边,微笑,好嘞,卡!”来自佛山、杭州、北京、长沙甚至国外的游客络绎不绝,大家不约而同停下脚步,记录侗寨里的美好时光。航拍、近景、特写......摄像组时而收集寨外风景,时而录取游客打卡画面,众人沉浸在“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桥上看你”唯美佳境。

  “朋友静静听,我唱一首蝉之歌献给您......”风雨桥上,由六位侗家姑娘和两位侗家腊汉(侗族指男青年)组成的歌队为过往游客唱起了《蝉之歌》,歌声袅袅,余音绕梁,为热闹的夏天增添了许多情趣。“来一首,来一首,再来一首!”摄像组和游客纷纷鼓掌邀请,天籁般的歌声又渐渐响起来,众人拿着相机、手机、麦克风采集,生怕漏掉这美妙的歌声。史籍记载,侗族大歌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500年历史,其歌声大多是模拟鸟叫虫鸣、高山流水、风吹木叶声,其无指挥、无伴奏,多声部的自然和声浑然天成,被誉为“清泉闪光般的音乐,掠过故梦边缘的旋律。”2009年侗族大歌被列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肇兴侗寨之夜(黎平县委宣传部供) 

  “饭养生,歌养心”,在肇兴侗寨,唱歌是人们的精神寄托,是生命的组成部分,在传承千年的时光中,侗族村民以歌交流、以歌叙事、以歌培养感情。清晨,伴着山间鸟叫虫鸣,人们到梯田上边劳作边唱歌;傍晚,挑着满担青草,人们踏歌归来......。

  走进肇兴侗寨民族文化展示中心,蜡染、刺绣、靛染、银饰、香云纱、侗族服饰等非遗技艺展列其中,犹如走进民族博物馆。在展示中心内的侗品源合作社,蜡染、蓝靛染、扎染刺绣等手工作坊正吸引各地研学师生和游客前来体验。

  据了解,自2023年旅游复苏以来,合作社共接待研学、体验游客约2万余人,其中大湾区体验游客占70%(签约研学机构30多家)。经营收入约620万左右(网络平台销售约120万元、实体店销售240万元、研学体验260万元),带动2000多名绣娘、织娘、染娘就业,每年支付绣娘、染娘、织娘工资400余万元。


侗族大歌录制现场(黎平县委宣传部供) 

  拉进、拉进,摄像组忙将镜头对准蜡染作坊,摄影师屏住呼吸,静静将一点一腊锁在特写镜头里,不久一幅精美图案花纹展现出来。“如果世上一些作品能用‘巧夺天工’来形容的话,我相信蜡染必须是其中之一。”看完蜡染呈现出来的艺术效果,摄影记者汪国锋连连称赞。

  千年侗寨,梦幻肇兴。作为全国最大的侗族村寨,肇兴侗寨积淀了近千年的侗族文化精华,侗族大歌、风雨桥、鼓楼等闻名遐迩,被誉为“人类疲惫心灵的最后家园”“时光边缘的村落”。2005年肇兴侗寨被《中国国家地理》评选为“中国最美的六大乡村古镇”之一;2007年被《时尚旅游》和美国《国家地理》共同评选为“全球最具诱惑力的33个旅游目的地”之一。


肇兴侗寨万人侗族大歌展示活动(黎平县委宣传部供)

  “走进肇兴侗寨,这里的青山流水、风雨桥、鼓楼、吊脚楼,桥上闲坐刺绣的老人,鼓楼中围坐欢唱大歌的侗家儿女,都保留着千年侗族传承最原始、质朴与美好的模样。虽然拍摄期间都伴着淅淅沥沥的雨,但是雨声、云雾让肇兴侗寨别有一番风情。时间和自然都青睐着这片土地,宛若一个人间秘境。”摄影记者周璇说。

  据了解,本次民族文化专题片拟在天眼新闻客户端、贵州日报国际传播中心视频号、抖音号等国内平台,以及DISCOVER GUIZHOU推特、脸书、INS、YouTube海外社交账号矩阵同步刊播,让海内外观众聆听一曲来自贵州大山深处、自然天成的“东方和声”,感受千年侗族大歌的美妙之处。(吴光辉)

  责编:彭会

分享: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版权所有: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运营单位: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黔ICP备12003314号-2 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