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高荣
清晨,久违的时断时续的鸡鸣声把我从甜美的睡梦中唤醒了。
披上外衣,轻轻推开筑梦乡居的大门,沿着刚修建不久的宽阔而平坦的柏油路,遛弯似地缓慢地向元庆村委会办公楼前踱去。
这是初夏乡村的早晨。远山衔着朝阳,让薄雾缭绕的天空显得格外明净。铁厂坝田野里蔬菜闪着晓露,不远处猕猴桃果园里飘来阵阵独特的芬芳气息。……
迎着朝阳,我来到了元庆村委会的大门口,伫立在“捐资助学,功在千秋”的石碑前,静静地仔细辩认着己有些模糊了的字迹。看着想着,慢慢地将资料里的内容,李支书的介绍,周贞贵校长的讲述,联系成了一条七彩的珠练。
元庆村地处六广镇东北部,离修文县城约50华里,以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为主,交道相对闭塞。但是在这偏僻的小山村里却不乏睿智开明的绅士,有远见卓识的先贤。他们推祟孔孟之道,把“重德修文,有教无类”的思想较好地落到了实处。
元庆的私塾教育起步较早,但到底源于何时却无处查寻了。有记载的是1941年由开明绅士李年贵创办,息烽九庄人杨旭九执教的一所私塾(它应该是元庆希望小学的前身)。是时仅有本地几户富裕人家的子弟就读,讲授内容多以《三字经》、《百家姓》、《春秋》、《诗经》为主。
新中国成立后,这所私塾不断地扩建,逐渐地升格成了元庆小学(后来更名为元庆希望小学),纳入了县里普通小学教育体系。学校的师资队伍不断扩大,学生逐渐增多,在鼎盛时期,在校生已近200人。尽管教师不多,校长换了几任,从左定权到周贞贵,他们都狠抓教学质量,严谨治学,使优良的校风、教风代代相传,为党和国家培养了不少优秀人才。据元庆希望小学最后一任校长周贞贵先生说:元庆希望小学非常重视教学质量,注重因材施教,个性化教学,语文、数学等基础课教学颇有成效。2000年以来,小升初的数学及格率连续三年名列全镇第一,远远高于周边其它几所小学。
元庆希望小学不断发展壮大,逐渐成为了四村八乡闻名遐迩的名校。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建校以来皆得到了县、镇、村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与扶持;二是得到了附近村民的积极支持与帮助;三是得到了社会各界和国际友人的无私奉献与捐助。
据碑文记载:2000年元庆村希望小学的扩建工程,不仅得到了县、镇两级政府、县教育主管部门的十余万元的补助,而且还得到了社会各界、当地村民几万元的捐资,更难能可贵的是还得到澳大利亚友人马克先生七万元(人民币)的捐赠,让人喜出望外的是马克先生的善举感动了他的朋友,美国友人比尔先生,他慷慨表示每年要捐助学校十名困难学生就读。与此同时还有两位乐善好施的领导值得我们铭记:一是村支书李松同志,在学校的扩建中,他的各种捐助就上万元;二是元庆知青,时任黄果树烟草集团办公室主任的梁中和同志,通过给六广镇烟叶生产补助的形式,间接给学校捐资一万五千元。
元庆希望小学为修文县、六广镇和元庆当地培养了数以百计的优秀人才。良好的教育给这些山沟里的金凤凰插上了高飞的翅膀,让他们飞出了大山,在更广阔的天地里拼击风雨,为振兴乡村经济,推动当地文化教育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他们中有曾任六广镇镇长、县挡案局长、县督查专员的吴学贵,有现任县政府办副主任的燕华,有毕业较晚,现在省邮政公司工作的国家一级注册会计师、评估师的李云霞。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元庆村现任党支部书记李松同志,他就是元庆希望小学优秀的毕业生。其上任以来,团结村两委干部和广大村民群众,以发展生态农业为基础,以加强交通建设为抓手,以改善民生为根本,经过几年的奋勇拼搏,终于使元庆村的旧貌换了新颜,成为了全县重点扶持的振兴乡村经济的示范村,他也成为了深受村民信任和拥护的好支书。
2007年,因修文县整合教育资源,元庆希望小学被撤销了,老师和学生分散到了附近的德政小学和龙坪小学。尽管元庆希望小学完成了历史使命,已不存在了,但是那昔日的校舍,那孩子们欢笑声,还有村委会办公楼大门旁的石碑,却在人们心中永存着,让人们时刻缅怀先贤宗师们“重德修文,有教无类”的不朽功绩,讲述数十名园丁在三尺讲台上教书育人,默默耕耘的动人故事。……
作者简介:
胡高荣,男,重庆人。毕业于西南大学(原西南师范大学),文学硕士。贵州师范大学教授,贵州师大职业学院党委书记,中国管理科学学院特聘研究员,《中国专家库》入选专家。贵州省写作学会原副会长兼秘书长,贵州省散文学会顾问。长期从事党建理论、写作理论、文艺评论的教学与研究。参与编写《我们77级》散文集3部(约400万字),是该书的编委、副主编;有小说、散文、文学评论、随笔100余万字见诸于《散文》、《应用文》、《羊城晚报》《贵州日报》等报刊杂志。
责编:李茹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版权所有: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运营单位: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黔ICP备12003314号-2 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