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

守住乡愁留记忆 山村瑰宝馈子孙 ——兼评《元庆史话》

2022-08-30 18:35:29 作者:陶玉鑫 来源:贵州文化网

        中国乡村传统历史文化博大精深,它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灵魂和重要资源。礼失而求诸野,中华文化之根在乡村,中国文脉之根在乡村,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和传承地在乡村。

千百年来,中国乡村传统历史文化见证着民族文明进步的轨迹。挖掘、研究、撰写乡村史话,对于推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等,都具有特别积极的意义。我们无法留住岁月,但可以留住历史所给予我们的文化文明;把这些文化文明传承下去,也就是留住那些美好的乡音、乡愁和乡根。

每个村落都有自己的历史,每幢建筑都有自己的故事。然而,据有关资料披露,随着经济的转型和社会的发展,全国平均每天有约90个极有价值的古村落消失。更让人担心的是,那些乡村历史的知情人、亲历者、见证者,也在一个个离我们而去。与自然村落消失同步的,是历史遗迹大幅度减少。在一些乡村,大批古桥、古树、古屋、古物、古祠堂等不复存在;更让人心痛的是,千百年留存下来的历史资料,有的损毁,有的遗失,村史文化面临终结性消亡的危险。

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弘扬主旋律和社会正气,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他还强调:“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推动乡村振兴,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正是依赖这样的时代背景,基于“喜迎二十大,迈进新征程”的积极理念,顺应中华大地方兴未艾的乡村振兴热潮,由贵州省修文县六广镇元庆村村民委员会组织编撰,经由北京团结出版社2021年10月出版发行的村志《元庆史话》,于是就应运而生、横空出世了。

《元庆史话》一书,坚持实事求是和政协文史资料工作的“三亲”原则,以散文的风格,在保持文史风貌的同时,增加了可读性欣赏性。全书按元庆典故、传统拾遗、古今乡贤、山村抒怀及附录等板块进行谋篇布局,有《元庆溯源》、《方言印记》、《教育基地忆先烈》、《岁月如歌》和《筑梦乡居》等篇章,共收录25名散文家的61篇作品15万字有修文县摄影家协会、贵州省散文学会的采风图片200多幅,标注为“修文县乡村文化振兴珍藏册”,总号2021,一册一号, 全彩印,图文并茂,写真写实,文学与史料相结合,独具特色。

书创作主体由贵州省散文学会作家组成,创作时间逾4个月,分为四个篇章六个部分,含“元庆典故”“传统拾遗”“古今乡贤”“山村抒怀”附录、大事记等,全书共15万字。

这部为数不多的村寨史志,通过一个个鲜活灵动、生意盎然的元庆故事,引领我们漫步在清新碧绿、沁人心脾、让人难忘的贵州修文六广元庆小寨,兴致勃勃地讲述着关于元庆村的前世今生,最让我们难忘的隐藏在平淡无奇文字后面的民族之魂。为此,结合文本,笔者对全书的内质作点粗浅的赏析。

从总体上看,元庆史话书通过对元庆村的扫描显示,直面真实动态。‍‍这里大凡参与撰稿的作者,都以感性的笔触,描摹出元庆村最外在的给予人触觉的体验。这应是介入乡村最表层的感受只有经受过这个阶段,才能捕捉到沉浸在村里的所有触动。而且,从创作者这种体验出发读者可以触摸其倾注的激情。这在“元庆典故”编里,无论是《元庆溯源》《远去的铁厂乡》《元庆村的前世今生》《教育基地忆英烈》,还是《寻找古城墙》《神秘的笕竹屯》《老蟆洞的传说》等,既真实再现了元庆的历史沿革、风物特性、古今变迁,又不露痕迹地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这个小山村所倾注的浓情爱意。

同时,我们还可以在“传统拾遗”编里,充分感受到作者最强烈地将其对乡间的怀念、褒扬、赞叹之随着作者一遍遍地陈述着这种感受,从而在乡村情境里由缓慢激发出的依恋情结,通透地沥析出来,让人不经意间就能感受到作者是如何在文章中不断抒写出乡村的依恋情结。这里不妨看看几个例子:

传统农业谱新歌人勤汗水洒田头,种植叠加争收入,不见耕牛遍地走,禾苗已绿万顷田。“猕猴桃、蔬菜基地是今日元庆一道靓丽风景,绿野凤凰展双翅,传统农业谱新歌,风光绚丽村民喜,农旅融合远景阔。”(P37)

又如《方言印记》中1950年春,原六广区区长梁方膏、武委会主任魏怀远因是北方南下干部、听不懂元庆方言而被叛匪残忍杀害,后来当地民众“为了记住两位英雄村里多次组织人员对传统方言谚语、歇后语等进行收集整理”决不允许因为听不懂语言而发生其他事件”(P42—44

再如哭嫁词感恩父母篇中写道元庆村姑出嫁时兴哭嫁,通过哭嫁词来“诉说自己从小到大得到父母辛苦养育,但恩情未报,却要嫁到夫家服侍别人,离别之情难舍难分。时光好像没有流动,一直这样缓缓的抒情的。”(P89

另如《重德修文  有教无类》一文中,作者更是强调元庆村“捐资助学,功在千秋”的善举,说明偏僻、闭塞的元庆村”推崇孔孟之道,通过那些“睿智开明的绅士、有远见卓识的先贤”,把重德修文、有教无类思想落到实处,创办了元庆小学,“为修文县、六广镇和元庆当地培养了数以百计的优秀人才”、“为振兴乡村经济、推动当地文化教育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P106—108)

至于在“山村抒怀”编里,每位参编作者更是直接采用抒情笔调,深情讴歌了元庆的蓝天白云、山水净土、筑梦之魂。当然,本编中不管是《元庆之歌》《一起私奔到元庆》《元庆村:好一幅金碧山水画》,还是《筑梦乡居》《绿色庄园元庆》《元庆生态园》,都是可圈可点、可读可诵的佳作;不过笔者最为中意的,还是《元庆农村孝歌集萃》《元庆散花词五首》。因为这里面既有中华民族历史典故,又反映了千百年来我们祖先行孝行善的美德,形象反映出元庆村一代向善崇德、淳朴憨厚的乡风民俗。

当然,最能体现出元庆村精神“高地”、反映出元庆人精神风貌的作品,还应该是“古今乡贤”编。且不说《树高千尺也忘不了根》里的党支部书记、《光明使者吴维常》中的吴维常,“为家乡献余热”的吴维富,《致富路上带头人》中的村支书李呈亮,《赤脚医生李呈信》的李呈信,《励志人生余太英》中的余太英;单是从《”文武双全“李百鑫》《《教育功臣李年贵》以及《功成名就李永福》身上,就不难窥探出元庆村民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耕读为本、经商务农、诚信为要的缘由了。

正是这部作品,凭借鲜活的素材、炽热的情感、灵动的笔触、生动的语言,给世人形象展示出党和国家乡村振兴”宏伟决策所带来的巨大冲击作用;正是类似《元庆史话》读物的出版发行,才挖掘到中华民族浓郁乡愁中的传统文化,展示出新时代华夏儿女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守正创新,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给予乡村灵魂一种充分的滋养,让它重新支撑起乡村的浩大页面,抒写出山清水秀、强盛富足的现代中国新农村的美丽诗篇

2022年8月25日

统筹:刘禹涵

责编:张珺

分享: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版权所有: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运营单位: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黔ICP备12003314号-2 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