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

蜕变

2024-07-23 15:15:45 作者:陈炫静 陈军 来源:贵州文化网

  文/若烟(贵州)

  一棵树到云的距离

  回首,尽是落叶
 

  人们言语如针

  叶脉上斑驳虫子噬痕
 

  黯眸分开枝桠,有光

  欢迎弱不禁风的你
 

  是的,树已长成

  落叶只是它蜕去的皮

  虽非林,也可庇护丈余
 

  告别冰雪,换件春的衣服,前行

  作者简介:陈炫静,贵州贵阳人,笔名若烟,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大一学生。参加校文学社。作品散见《天涯诗会》《安徽诗歌》《蝶恋花文学》《神州诗歌》《华中文学》《诗歌岛》等纸刊微刊。诗观:以诗思考生命、世界及抚慰人生。

  木南兮简评:读《蜕变》这首诗,我第一感觉是含蓄生动,语言老道,诗作者诗性思维比较活跃。例如“人们言语如针/叶脉上斑驳虫子噬痕”。没有较强的诗性思维是写不出这样的诗句的。著名诗人徐晋如说:“诗歌须讲究逻辑,但光有逻辑是成不了一流诗人的,一流诗人有非常人所有的诗性思维,也叫原始思维。”原始思维是创造性的泉眼。好的诗歌,它所呈现的意像和语言都是独一无二,这就是创造性,如果给人似曾相识的感觉,那诗歌就失去存在的价值,就像博物馆收藏的东西要么是珍品、要么是孤品。司空见惯的东西是登不上大雅之堂的。由此可见,这位诗作者具有一流诗人的潜质。

  这首诗的隐喻用得比较好,一棵树的成长其实就是一个人的成长,一棵树从幼苗长成参天大树,要经历多少秋冬,要落多少叶?每一次落叶都是一次蜕变。人也一样,要成为有用的栋梁之材,也要经历无数次蜕变,抵挡得住诋毁甚至侮辱。都说人言可畏,众口铄金,强者把这些人言当作磨刀石,磨砺出锋利的刃。只都弱者望而却步。通过诗中的隐喻,放大了这首诗的建设性和可读性。

  这首诗虽然在语言上老道,但从整体上看还是不够成熟。原因是强叙语言比重较大,影响了诗的传神度。另,结尾感觉弱了一些,有点虎头蛇尾的感觉。明显看出,诗作者在结尾的处理上有些粗糙,且落入俗套。这与开篇首句形成落差。作者应该在原来的基础上再有一波情感升华,提高这首诗的格调。这多多少少给我一种失望感。

  不过这并不影响我对诗作者的好感,我有理由相信,诗作者成为一流诗人,指日可待!

  木南兮:本名陈军,曾用名陈艺木,多情郎绝情剑,贵州毕节人,中国微型文学研究会,贵州省诗歌学会,毕节市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鸭绿江》《黄河文学》《南方文学》《当代文学》等文学期刊和网络文学平台。

  统筹:刘禹涵

  责编:王琪

分享: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版权所有: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运营单位: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黔ICP备12003314号-2 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