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一代名臣郑逢元的命运交响曲

2023-05-23 02:10:14 作者:杨元彬 来源:黔东南新闻网

岑巩县从春秋夜郎国走来,荆楚文化融合地,留下800年田氏土司古都思州府。在明清易代之际,散落在思州府的大地上,有一位闪耀着文化和政治合璧的光辉人物,他永远存活在故乡的土地上,他永远烛照着前行的人们。

明朝末年,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战火烧遍。唯有大西南,姑且盛世太平。黔边地之思州府,南抵川黔滇,北接湘粤赣,正万象更新。欲有九天揽月,五洋捉鳖之景象!

思州府平溪卫郑逢元脱颖而出。郑逢元(1613-1689)字天虞,法名天问,祖籍山东青州。永乐初年,始祖郑忠以军功授思州府平溪卫指挥使,子孙后代世袭。

天启八年(1628),兵部尚书熊明遇因东林事件,贬官黔地思州府。有一天,他到平溪卫指挥使家中来做客,年少的郑逢元立即参见说:“熊大人您请坐,您请喝茶!”让贬官熊明遇一下子心明眼亮,接连说“聪明……聪明……”

不一会儿,熊明遇以诗词考查郑逢元学业。“犄角望月,南接滇黔蜀,云烟满树,望尽天涯路”。郑逢元答“羚羊挂角,北上湘粤赣,波涛震天,此去是帝都”。

熊明遇说,“嗯,不落窠臼,是在安慰熊公嘛!”他双手一伸,一把将郑逢元紧紧地搂在怀里,老泪纵横。对郑逢元父母说,“奇才耳!慨然有经世之志!”

熊明遇许诺:“吾倾一生培养耳!”

崇祯六年(1633),郑逢元考中举人。作为大孝子,赡养双亲的缘故,郑逢元中断会试学业。拜别师长,从省城贵阳取道遵义地区的务川县就业,以教书为生,旋即任教育局长。不久之后,郑逢元奉父调回思州府,任原职。

战火烽烟,土贼纷起,烧遍湖广。思州府交界处,辰沅州一带,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攻打官府,夺城占地。

崇祯十年(1637),湖广巡抚王聚奎提拔郑逢元出任衡州同知。走马上任,他积极加强乡勇训练,对招抚不从者,则扼要设伏,悉扫平之。上任一年,辖境一带尽平余孽,地方安宁,百姓称好。郑逢元名声大振,接任衡州知府。

当张献忠率部进入四川,建立大西政权。大司马王应熊想把郑逢元调入四川,讨伐张献忠农民军。湖广新任总督何腾蛟(贵州黎平人)特批军证书说:“楚才而蜀用之,恐为识者鄙。衡非元守,则全楚悉为贼矣!”偏抚李乾德接着上报了郑逢元近来“保黔第一”功绩,朝廷擢升郑逢元为副使加参政,监滇、黔、楚、蜀和粤五省军务。

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攻入北京城,崇祯皇帝于煤山自缢身亡。大明王朝一路南渡,熊明遇官复原职,总调度大明军队。在熊明遇的提携下,郑逢元进入朝廷中枢神经。特别是在同乡湖广总督何腾蛟的庇护下,周旋于农民军与大明朝叛军之间,平定了一起又一起的叛乱。

有一则小故事,有趣地讲道:

一查姓和尚从辰沅州冒出来,至平溪卫(今玉屏县)称弘光帝(1644—1645),以南寺做行宫,设铺座,置官吏,出入警,蛊惑民众数万人。还手笔一令,遣使者送郑逢元。郑逢元斟酌再三,果断斩使焚书,平息了动乱。

隆武二年(1646)七月,张献忠北伐抗清誓师:“尽杀其妻妾,一子尚幼,亦扑杀之……明朝三百年正统,未必遽绝。我死,尔等急归明,毋为不义。”

同年四月,郑逢元升太仆寺卿,分管皇帝车马出行。

末路王朝,残军留旧垒,瘦马卧空壕,危机四伏。张献忠战死,主将李定国、孙可望在云贵建立根据地。

永历二年冬(1648),郑逢元任兵部右侍郎,总督滇、黔、楚、蜀、粤五省军务,赐尚方宝剑一把。他举荐钱邦芑为右佥御史(正四品),担任四川巡抚兼云贵招抚使。

在招安李定国后,谁料孙可望提出,“封我为王,我举全滇归朝廷”。钱邦芑以“本朝无异姓封王者”予以驳斥,就秘派李定国赴桂林觐见永历帝,共议“扶明逐清”之约定。事后,李定国回守云南,练精兵3万,东进抗清。

清军大举南下,湖广总督何腾蛟战死。永历帝闻讯,令三军缟素,望祭痛哭,追赠何腾蛟为“中湘王”。

北门洞开,南明岌岌可危,郑逢元奔走呼号。入贵州做孙可望工作,严防广西大本营陷落。在奔赴贵州途中的余庆,郑逢元父亲突然病故。只好葬父于城南,奉母蛰居蒲村。

孙可望派人到余庆蒲村,请郑逢元出来做官,他拟就一篇《王命论》加以驳辞:“绝裾请缨,温太真之后悔何及!依刘为命,李令伯之陈情可怜?”随后让其使者带回。

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钱邦芑也决心归隐江苏老家。当他取道遵义过余庆,在蒲村探望郑逢元时,两人座谈形势,得知回家无望。便一起登山临水,做太公钓鱼之事。

永历六年春(1652),清军占领桂林,孙可望迎永历帝于贵州安龙县。二人觉得时机成熟,就赴安龙参见永历帝。孙可望则说,“没想到请不来,却主动送上门来”。

料孙可望也没想到,李定国率步骑8万人出粤楚,北攻沅州下辰州,南克靖州、武冈、宝庆,破桂林战衡州。清军闻定国名,股栗战惧,有弃湘、粤、桂、赣、川、滇、黔七省与帝媾和之议。孙可望则在后方软禁收买文武官员,一代鸿儒黄宗羲说:“逮夫李定国桂林、衡州之捷,两蹶名王,因此天下震动。此万历以来全盛之天下所不能有,功垂成而物败之,可望之肉其足食乎?屈原所以呵笔问天!”。

孙可望谋权篡位,制造八大臣惨案。钱邦芑削发为僧,自云“大错和尚”,取“今是而昨非”之意。在狱中,他口占一绝:才说求生便害仁,一声长啸出红尘;精忠大节千秋在,桎梏原来是幻身。此后,孙可望释放了钱邦芑。

永历十年(1656),李定国秘率精兵迎永历帝入云南,孙可望厉兵秣马。钱邦芑昼伏夜出,不幸再次落入孙可望之手。钱邦芑仰天长叹:“天要亡我大明朝矣!”

一天,孙可望派郑逢元到狱中看望钱邦芑,两人得以筹划了一个瓦解孙可望谋权篡位的计策。现在马宝、马惟兴、马进忠虽为孙可望麾下,只是报国无门;白文选虽为大将,更是拥护朝廷的。若孙可望起兵,必定以白文选为总指挥。

永历十一年冬(1657),孙可望发兵14万攻入云南。李定国以3万大军横刀立马,会战于云南交水。孙可望败北降清,云贵川布防被出卖,南明滇都危在旦夕。

永历十三年春(1659),吴三桂攻入云南,李定国血战磨盘山,损失惨重。他护驾永历帝遁走腾越州,入缅甸,南明朝文武百官如鸟兽散,各自逃亡。三年后,吴三桂引渡永历帝回云南昆明,次年诛杀在篦子坡,南明统治始亡。

这年初夏,郑逢元入云南宝台山削发为僧。一生以屈原忠贞爱国自居的郑逢元,取其旷古之作的《天问》,从上古数至现今,规劝统治者举贤任能,接受历史教训,故自云“天问”和尚。得知“天问”之名,实为忠君爱国,吴三桂就派人接他到昆明来居住。

吴三桂以“构衅苗蛮,借事用兵”,势必反清。天问规劝无效,不辞千里之远,返回思州府老家,隐居在天罡寺。住持崇拙为欢迎他归来,将寺院加以重新修缮,请天问赐名“天安寺”,他作《募修引》记之云:

今崇拙和尚既修天安寺,又修水月庵两处,疲于奔走,余以古诗笑之曰:汝既出家还扰扰,何以更得使人休。崇拙和尚曰:贪者僧家所忌,若功果之事,不妨多也。尚得如众施主之愿,云乎哉。夫立心如此,我知浮屠之合天矣,敢不毅然搦管,以成厥志?

郑逢元专心著述,撰写了玉屏县《平溪卫志》,也为思州知府陈龙岩题写功德碑铭文。其中有“晨昏定醒,孺慕不衰;子舍公庭,劳民爱日。为国贤臣,为家子孝;为士严师,为民慈父。吉祥善事,不遗余力”的劝诫内容。

1675年清明,郑逢元为亡父上坟,心境凄切,落笔成殇。写道“神鼎已迁无死所,华发萧萧强去颠”,风烛残年之人,触景生情,潸潸泪下。“未死一身皆是罪,天问名僧仰屈原;青词犹写义熙年,顶上僧伽易进贤。”长诗以此煞尾,耐人寻味。无非在表明自己,持钵於人苦更煎。

郑逢元的前世今生,怎不教人呵笔问天!

吴三桂起兵造反之际,郑逢元时刻关注着吴三桂率兵征讨的每一次进展,究竟能迈出滇山楚水多远呢?

1678年8月,吴三桂在湖广衡州驾鹤西去,郑逢元动用人生发迹地的影响力,暗助吴三桂家人转危为安。经过一年之久,陈圆圆带着吴三桂子孙一路辗转,终于来到思州府龙鳌河畔的鳌山下,藏身在马家寨的深山中。随后通过郑逢元的指引,陈圆圆入住天安寺,并改名为平西庵。

山环水抱的平西庵,环境清幽怡人,最适合政治避难的人修身养性。在这神仙眷侣般的平西庵,陈圆圆倾诉了她一家人隐居马家寨时的故事,处境极为艰难。

思州这方神山圣水,郑逢元早已化缘。安全自不必说,日子还得一天天来过。生活即是佛,禅味即是生活。

在1689年秋起的一天夜晚,风动云涌,大雨滂沱,陈圆圆在一帘幽梦中撒手人寰。在平西庵,郑逢元给陈圆圆立下一块无字碑。不久的冬天,郑逢元也离开了人间。埋葬在平西庵外,茂龙塘半山腰,且听岁月的风吟流年!

分享: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版权所有: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运营单位: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黔ICP备12003314号-2 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