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人物

林青烈士就义处前再思

2020-04-20 12:20:14 作者:李亚玲 来源:贵阳市委党史研究室

 李亚玲

  这是位于贵阳环城北路江西坡,占地约两亩的一处场地。中央立一长方形白石,横刻“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字,后为山岩,上镶嵌已故贵州省副省长秦天真书“林青同志就义处”和中共贵阳市委、市政府撰林青生平石刻一方。1987年该处公布为贵阳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地处闹市街头的烈士就义处,每日在如织的车流人海中,很容易让人忽略。但它一旦与贵州、贵阳中共党史上一个如雷贯耳振聋发聩的名字——林青联系在一起,历史就永远不会把它忽略。

  林青这名字在贵州、贵阳中共党史上的如雷贯耳振聋发聩,固然在于他是中国共产党贵州地方组织的主要创建人之一,是贵州省工委的第一任书记,是贵州地下党第一个英勇献身的烈士,更在于他有着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只要能为社会的前进照亮一步之路,他就毅然举全身而自燃,无私无畏。这种 “愿将满腔热血,换来幸福人间”而视死如归的豪迈气魄,令人肃然起敬。

  林青(1911~1935),原名李远方,字肃如,号矛戈,毕节县人。出身于城镇贫民家庭,小学毕业后在百货店当学徒,因不堪老板虐待,出走重庆当演员。在剧团受到进步思潮的影响,进步很快。1927年四川军阀镇压群众支持北伐军的集会,制造重庆“三·三一”惨案时,林青因参加而被捕,经营救出狱后,考入西南美术专科学校学习。1929年,在重庆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被中共组织派往上海,在沪东共青团区委工作,不久转为中共党员。“九·一八”事变后,与在上海的毕节人缪正元(共青团员)等组织“朝阳音乐社”,在工人中开展抗日救亡活动。1932年在组织工人罢工时,被英租界巡捕房逮捕,以共产党嫌疑罪判刑两年。1933年出狱后,因找不到组织关系,与缪正元同回家乡。

  1933年冬,林、缪二人回到毕节后,与在毕节中学任教并领导抗日救亡活动的老同学秦天真一起,组建“毕节草原艺术研究社”,以思想进步的教师和学生为基础,广泛联系劳苦大众,开展抗日救亡活动。

  1934年1月,由林青介绍秦天真加入中国共产党。三名党员组成了毕节党支部,林青任支部书记。党支部讨论通过林青提出的四条行动纲领:一、发动武装斗争,创造条件建立苏维埃政权;二、加强党对“草原艺术研究社”的组织领导,推动群众性抗日救亡宣传活动;三、加强党的建设,发展党的组织;四、继续设法与党的上级组织关取得联系。在党支部的领导下,草原社成员发展到200多人,并把活动范围扩展到农村。

  党支部的活动引起了毕节县国民党当局的注意,并准备对支部成员下毒手。为了保存实力,1934年夏,党支部成员和部分骨干离开毕节,转移到安顺贵阳等地进行革命活动。在贵阳利用各种社会关系,以学校为主开展活动。组织“社会科学研究会” “文学艺术研究会”等,通过宣传抗日,开展文艺活动和组织阅读革命书刊,把进步青年和爱国志士吸引到党支部的周围。林青始终把党的组织建设放在首要地位,通过各种活动,考察和培养了徐健生、李策等一批骨干分子,逐步把他们吸收到党组织中来。根据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支部决定,成立一个以党员为核心,有革命进步人士参加的九人工作委员会,以贵阳为中心,面向全省开展革命活动,发展党的组织,并派党员邓止戈、黄大陆等在国民党部队搞兵运工作。1934年底,全省建立党支部和党小组10多个,党员已发展到40多人。

  1935年1月,中央红军长征进入贵州后,林青为寻找红军与党取得联系,从贵阳到榕江、思南等地辗转到遵义,在红军召开群众大会上,巧遇在上海同狱的难友吴亮平(时吴在红军中任红一军团地方工作部长、中央纵队秘书长),他带林青去见中央组织部长、红军总政治部地方工作部长罗迈(李维汉)。林青向李维汉详细汇报贵州的工作,随后李维汉代表中央承认贵州地下党,并批准成立中共贵州省工作委员会,任命林青为省工委书记兼遵义县委书记,邓止戈、秦天真为工委委员。李维汉还向林青传达了遵义会议精神,鼓励全体党员要在白色恐怖下英勇顽强地坚持斗争。林青回到贵阳,商讨执行中央对贵州工作指示的意见。建立起以林青为首的军事小组,由秦天真具体负责,深入各地发动武装斗争,吸引国民党军,掩护红军。在人民群众中,采取印发传单,利用各种场合宣传红军北上抗日的主张,传播红军胜利的消息,揭露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围剿红军的阴谋,发动群众反对国民党的倒行逆施。在斗争中积极培养和发展党员,壮大党的组织。到1935年4月,全省已有11个县和贵阳地区10多所学校建立了县委、支部或小组,形成以省工委为核心的党的体系,领导全省各族人民开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

  革命史上,有英雄,也有叛徒。由于叛徒出卖,1935年7月19日,地下党机关设在贵阳万宝街的联络点被破坏,刘雪苇和林青先后被捕。失去组织联系的中共党员董亮清在狱中当看守,决定帮助他们越狱。但一次只能押解一人,越狱的机会也只有一次。董亮清和他们商量时,林青决定把越狱生还的机会和希望让给刘雪苇,并以工委书记的名义,命令刘雪苇越狱。预定越狱时间来到时,林青尽全力摇响狱窗,大声喊叫,把监狱看守吸引到自己身旁,帮助刘雪苇越狱。

  刘雪苇越狱成功后,国民党特务对林青下了毒手。1935年9月11日,林青大义凛然,壮烈牺牲。年仅24岁。

  从被捕到就义,这里没有一点死的畏惧!

  如今,“林青烈士就义地”静静地矗立于闹市之中,这样的同在,正是对林青同志的告慰,您“愿将满腔热血 换来幸福人间”的铮铮誓言,将永远激励着我们,鼓舞我们在新的建设道路上做出新的奉献。

分享: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版权所有: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运营单位: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黔ICP备12003314号-2 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