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推荐

著文甘苦寸心知——赵玉德《行走梵净山》序

2022-10-03 01:42:33 作者:江跃华 来源:贵州文化网

 江跃华

庚寅年仲秋时节,我赴美丽多彩的江口县采访,欣闻老朋友赵玉德正在搜集整理文稿,即将出书,内心由衷的为他感到高兴。返回省城没几天,又接到他打来的电话,嘱咐我为他的新闻作品集写上几句,作为相识、相交20余年的老友,自觉责无旁贷,欣喜为之。

名扬四海的佛教圣地梵净山,“崔巍不减五岳,灵异足播千秋”。兴许是沾了梵净山的灵气,赵玉德年方十八,便以品学兼优的成绩,毕业于江口师范,之后任教。6年后,风华正茂,年仅24岁的他,不仅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而且还担任了太平中学校长。这期间,举国上下响应一代伟人毛泽东“工人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全国人民学解放军”的号召。为深入了解农村火热的生活和教学实践,赵玉德带领学生到岑忙搞“农业学大寨”宣传活动,在这里,他发现了贫穷大山中农民与大自然艰苦搏斗而创造岀的高坡变梯田奇迹,并写成稿件,寄给《贵州日报》,一投便中,不久便在省报刊岀,从此激发了他从事新闻写作的热情。

初识赵玉德,是在20世纪90年代。那时我在高原磷都开阳县的一家企业,任工会主席兼办公室主任;记得是贵州人民广播电台召开通讯员表彰大会,在贵阳河滨公园的河对面,省广电厅招待所的一个2人间,我们同住一室,一打听姓名,都是久闻其名,未见其人,可谓神交已久,相见恨晚。

众所周知,爬格子、写文章,是件十分辛苦的差事。我们都是业余通讯员,平时上班事情多,都挺忙;写新闻必须抓住“一新二快”的特点,否则写岀的稿件寄到媒体,大多被枪毙。这样,要写好新闻,发现线索后,必须亲临现场采访,掌握翔实资料,晚上加班写好后,哪怕深夜12点,也要赶到邮局,将稿件投进邮箱,才安心休息。再则,“人怕岀名猪怕壮”,有文章见报,有稿费寄来,单位里羡慕者有之,眼红、嫉妒的也大有人在,不时会遭到他们的白眼和闲话。现在风气好多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是常有的事。还有,1979年十一届三中三会前,由于有“左”的影响,写文章还得冒风险,写好写坏都有一些居心不良者“戴帽子”、“打棍子”,在这方面吃苦头的大有人在。赵玉德1972年文章见报至今,已整整38年,撰写各类文稿12800多篇,且见诸报端,需要何等的勇气、恒心、毅力,真是“著文甘苦寸心知”啊!

有人说,新闻不算什么,否!从多年的实践来看,我认为写好新闻,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它同样是各方面学识的融汇。有时,一小块“豆腐干”,能使人们读后涕泣唏嘘,引起几十万、几百万甚至更大范围的轰动,因为它为千百万人抒发了肺腑,摸到了社会、时代的脉搏,能说新闻没有意思吗?赵玉德数十年如一日,持之以恒,锲而不舍,业余时间采写了大量生动活泼而质量又高的新闻作品,“青山作证,苗木传情”和“用脚丈量民情,用心化解民忧”等好稿,还获得国家级报刊的大奖,可见他花力气、下功夫之深,实属不易。

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主要是信息成份多一些,而信息则是客观世界存在着的三大要素之一。因为紧扣时代脉搏,把握社会神经,直截了当揭示“热点”、“难点”,为党政传声,为人民代言,如迅雷闪电,直指人心,因而新闻也就以自己的特点和方式,赢得了群众,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能够赢得当今群众的新闻作品,焉知不能获得未来的群众?人心人情古今相通。赵玉德在这方面也做得十分到位,所写文稿95%以上是正面报道,高唱赞歌,弘扬主旋律,这既是中央的精神,同时也是吋代的需要。难怪《贵州日报》总编辑霍邢平,《铜仁日报》总编辑宁坤强,江口县委、县政府和县委宣传部的领导,如今对他仍然非常关心和关注,由此可见一斑。

一个新闻从业者是否有成就,一要看他对新闻规律、社会规律的把握,二要看他对这份职业的责任心。其责任主要有三:一是政治责任,对社会负责,经常又表现为党性原则;二是传播责任,要用事实说话,用信息导向;三是文化责任,对历史负责。历史学家克罗齐有句名言:“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是新闻媒体、新闻工作者让历史定格。翻开赵玉德的这部新闻作品集,可以拼贴出20世纪80年代至今,江口县某些局部、某些领域的存在与变迁,这些存在和变迁,虽然只能是片断或者单一视角记录,但由于他38年来坚持不懈地辛勤观察与叙述,其中自然具有了自己的脉络和逻辑。在出版此书过程中,县有关部门和有识之士慷慨解囊,给予赞助,足见他们的殷切之情。

2001年5月,我当时在省总工会下属的《贵州工人报》,带着贵州师大中文系毕业来报社实习的许珂,从沿河到江口,受到赵玉德(时任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和县总工会主席李放鸣等好友的热情接待。适逢周末,在赵玉德的挚意邀请下,一起去游玩了梵净山下风景如画的黑湾河。黑湾河跌宕迭起,瀑布成群,一路青山绿水,山花烂漫,景色诱人。不久就到了龙泉寺,该寺原名观音阁,据说寺边有一泉名龙泉,因泉而改名。他劝我在寺僧处购得一串佛珠,据说是抛过佛光的,每逢出差我总要戴在手上,许是菩萨显灵保佑,数年来我乘车行走省内各地,不泛有许多险处,均逢凶化吉,遇难呈祥,平安无事,这要在感谢神灵、上苍的同时,也得感谢赵玉德。

几年前我到江口采访,晚餐时热情好客的赵玉德特邀时任县政府副县长的刘仕明作陪。席间,刘县长绘声绘色,大讲该县紫袍玉带石的观赏、开发等情况,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后来经过不断走访,并请教专家得知,名扬海内外的紫袍玉带石,为贵州独有,盛产于佛教圣地梵净山,是一种极为珍贵的石材。据专家介绍,此石有“紫气东来,升官进爵,玉带横腰,如意吉祥”的美好喻意。

赵玉德长我10岁,如今已六十有二,兴许是长期受黑湾河圣水的滋润,看上去才五十多岁的模样,精力充沛,容光焕发,文思敏捷,根本不象年过六旬之人。由于他数十年笔耕不辍,至今仍经常见他的文章,在《贵州日报》等主流媒体上刊登。

“莫道桑榆晚,红霞尚满天。”愿赵玉德在今后的岁月里,老当益壮,余热生辉,采写岀更多更好、质量上乘的新闻佳作,为推动和促进江口县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构建平安和谐江口作岀新的奉献!

统筹:刘禹涵

责编:王琪

分享: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版权所有: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运营单位: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黔ICP备12003314号-2 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