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籍设计行业走向成熟
代表榜单:2021年度“最美的书”
25种图书从全国各地90家出版单位选送的300多件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荣获2021年度“最美的书”(原“中国最美的书”)称号,并将代表中国参加在德国莱比锡举行的2022年度“世界最美的书”评选。
众所周知,“图书”的本意即包含“图”与“文”两部分,而对“图”多的书籍进行装帧设计,其难度远大于“文”多的。故而在考验设计师功力的同时,也极易出彩。因而在历年“最美的书”获奖名单中,“图”多的书籍所占比例远大于“文”多的。在一定的程度上,书籍设计师的功力,体现在理解、处理图片的能力上。
本届也不例外。获奖图书的内容固然涵盖文学、戏曲、建筑、画集、设计、地理等方方面面,唯独《屈原总集》一书集中展现了设计师处理“文字”的高超能力。此外,《设计师联名书系SHE经典》《2016——2018中国·最美的书》《翰书十七》《字腔字冲:16世纪铸字到现代字体设计》四部获奖作品,直接和艺术设计行业相关联,可称之为“设计书”。在过去,艺术设计是为贵族、士大夫阶层的生活品质服务的,直至工业革命的到来,市民阶层也得以慢慢享受艺术与设计的生活品质。艺术设计也由此从厅堂进入生活的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作为精神食粮的“书籍”自然也不例外。出自艺术设计师之手的“设计书”屡屡面世并获奖,标志着该行业的成熟。
未来书籍的方向固然越来越多,但与日渐兴盛的电子载体对比,纸质书提供给读者的纸质感,温暖、轻松,是诗意生活的最好伴侣。“最美的书”评选活动将设计师的个性发挥出来,架起作者和读者之间的桥梁,展示出纸质阅读之美。“最美的书”评选活动,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成功样本,成为中国优秀图书设计和优秀设计师走向世界的重要平台。
热点解读:由装帧到设计,美是看不见的竞争力
“图文并茂”这句习以为常的成语,大概是对一部书的内容与形式最高的评价。在书籍形式上下功夫,渊源有自。最初叫“装帧”,这一词汇来自日本,在国内意指封面设计。1826年,欧洲古腾堡活字印刷术传入中国后,迅速取代了传统的雕版印刷,改变了汉语出版物格局。从那时起,书籍开始在民众中普及,书籍的装帧即形制的变革亦随之而来。清末民初的书籍装帧设计紧随世界潮流,涌现出如鲁迅、钱君陶等一大批优秀的设计师和装帧设计作品。
早在20世纪60年代,书籍的封面和内文设计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这一理念,已是西方发达国度众多书籍设计师的共识,但国内依然停留在“封面设计”的层面。直至上世纪90年代,沉睡的汉语出版物设计终于迎来了影响深远的重大设计观念变革,即“由装帧到书籍设计”。书籍设计的三大核心理念为装帧设计、编排设计和编辑设计。正是在这一理论体系的影响下,汉语出版物得以走出装帧的禁锢,书籍设计的理念已经深入书籍设计师、出版人之心。
由装帧到书籍设计,充分体现了一句话:美是看不见的竞争力。而优秀的书籍设计师一定是“审美、技术、文化”兼具,必须通晓传统文化语言、时尚流行元素和现代审美潮流;必须精于品牌定位、视觉传播、消费审美及制作工艺。其作用便是用现代设计的观念、技术去解读传统文化、地域文化,使之与时代、与世界发生关系,用美的桥梁来连接传统与当代、地域与世界;在形式与内容、精英艺术审美和大众市场需求的两端中,书籍设计师就是沟通的桥梁。
特色书籍:《屈原总集》
屈原是中国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其作品充满了浪漫的意境感。面对这样的人物及其作品总集,设计师从屈原投江的人生结局中,找到了“水纹”这一意象,并贯穿于书籍设计的始终:书籍封面书名及章节的文字以波动的水纹为灵感,进行了专属的字体设计,具有很强的形式感并紧扣主题。正文部分的诗句和注释文字左右页对应,以灵动的小红点点缀其中,既方便读者阅读,也使版面充满了诗的韵味;《离骚》的文字版面则采用了淡蓝色纸张,通过模切形成波光粼粼的水纹,随着翻阅,文字似乎在水中飘动,时隐时现;插图采用黑中反白,模拟碑刻拓印的效果,强化了古籍叙事的氛围,与正文形成强烈的层次对比。翻开此书,给人一种“宛在水中央”的感觉。
■ “少儿”与“自然”“科普”的结合成书业亮点
代表榜单:2021年“大鹏自然童书奖”十大自然童书
回溯少儿市场的发展轨迹,20多年来少儿市场可谓是高歌猛进,2016年之后一直是市场中第一大版块。随着年轻一代80后、90后成为父母,对孩子的阅读启蒙更早,同时他们可接受的图书形式也更加多元。因此可以看到,2012年之后,少儿文学码洋比重持续上升,少儿绘本和少儿科普百科比重逐渐增大,尤其是在2012年至2018年之间,少儿绘本增幅非常明显,之后基本呈现稳定趋势。北京开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出炉的《2021中国图书零售市场报告》数据显示,从2021年各类图书的码洋构成来看,少儿类仍然是码洋比重最大的类别;2018年之后少儿科普类图书码洋比重增幅明显,在2021年成为少儿第一大细分类。
作为全国唯一的儿童自然图书奖,“大鹏自然童书奖”今年第四次举办,以“推广儿童自然阅读,鼓励自然好书创作”为宗旨,评选在中国内地面向14周岁(含14周岁)以下儿童出版、以自然生态为主题,在传递自然知识、趣味阐释自然知识、传播人文价值、践行社会责任等方面具有卓越成绩的图书作品。
2017年年初开始设立的“科普图书榜”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普部、中国出版协会、韬奋基金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联合主办。推选活动每季度按照“成人原创、少儿原创、成人引进、少儿引进”四个榜单进行推选,每个榜单选出5种图书。每季度榜单推选在协办媒体上公布,对入选图书进行推荐介绍,年终时推出年度TOP10榜单,不断为中国科普出版摇旗呐喊。
热点解读:亲近自然与科学,从少儿开始
“自然科学”作为一个学术词汇,直接透露了“自然”与“科学”这两者之间存在天然内在联系。只是在西方文化的语境中,“自然”是认知、改造的对象走向了“科学”;在东方文化语境中,“自然”是顺应、道法的对象走向了“美学”甚至“玄学”,以至于科技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位置不显。换言之,进入生态文明时代,理应综合西方“科学”与东方“美学”的视野来面对自然。
一方面是从审美的立场亲近自然,感知人与天地万物一体;一方面是从科普的角度认知自然,多识鸟兽草木之名,补足科学精神。而科学精神从少儿开始普及,将“少儿”与“科普”结合起来是一条正道。我国科普图书整体上引进的多,原创的少;传播科学知识多,传播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少等问题已成为困扰业界的瓶颈。国产科普图书如何突出重围,更容易被读者接受?欧美科学界有一个良好传统,即大科学家写科普或科学家专职写科普。我国原创科普的作者队伍中虽然也不乏一些大科学家的身影,如华罗庚、高士其等,但所占比例甚小,尚需更多的科学家投身其中。
特色图书:《一颗莲子的生命旅程》
如今,中国的原创绘本已经不乏精品,特别是中国风的绘本,但是运用中国画作为科普绘本的少之又少,中国画科普可以被看作一个特别的绘本门类。换言之,中国画依托于传统文化,科普依托于西方科学,这就意味着中国画科普依托于两种文化、两种自然观,甚至是两种绘画语言碰触的独特产物。荣获2021年第四届“大鹏自然童书奖”华文原创奖的《一颗莲子的生命旅程》,让读者看到了中国画科普新的可能。
《一颗莲子的旅程》从一颗莲子离开莲蓬跌落入泥讲起,讲述它发芽、长叶、开花、结果,成熟的新莲子再次入泥的过程。本书用诗意的语言讲述与莲有关的科普知识,以国画的形式呈现莲在各个生长阶段的姿态,辅以宣纸的印刷质感,营造出静谧悠远的传统文化氛围。读者不仅可以了解莲的生长历程、历史文化,体会美的意境,更能引发关于生命的深入思考。可以说,该书是诗意表达与科普知识的精彩结合。
分享: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版权所有: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运营单位: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黔ICP备12003314号-2 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