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

宋咏鸿:水们与人们

2020-07-30 10:32:59 作者:宋咏鸿 来源:贵州文化网

大年三十晚,一过10点,阮海航就推开家门,冒着腊月的寒风冲进年三十的夜幕——这阵子到陈家寨,寨子里的人应该睡了。

他一口气把车开到山顶,用手机电筒照亮,顺着小路下到半山腰的大龙井,把挡在出水口分流用的石头挪了一下,蓄水池一则的山泉顿时变粗,欢快地淌进池子。他狡黠地笑了……

回家路上,路过维新街上时已近凌晨,街道两旁,有人正对着铺面门口的水龙头展开一项隆重的仪式——请水。

请水,是维新人过春节的一项仪式。请水越早,人越吉利。子时一到,带着香和纸钱到水井边焚烧祷告,再挑上一担清冽的山泉,凌晨12点准时进家,寓意请水神到家,一年到头不缺水吃。

如今,水井少了,请水这一项隆重仪式改在自来水龙头前进行。

烧完纸钱,拧开水龙头,自来水哗哗流出。此时,正好12点,迎春爆竹声声炸响,礼花五彩缤纷,铺天盖地,照亮大年初一的夜空……

水神顺利请到家,大吉!

水龙头哗哗淌出清冽的自来水,不知是否有人知道,这自来水背后的故事……

 

干渴

维新镇是纳雍县老区所在地,毕纳路上的重镇,经济发展一度领先全县,但缺水的现实却给维新人的自豪打了折扣。

上世纪90年代末,维新街上外来人口增多,自来水源供应压力加重。全街人要到龙井去挑水,枯水季节要排队守水,或到两公里外陇窝寨的熊家水井去挑、翻过发嘎梁子到锈水井去挑,家里没个壮劳力,吃水都困难。

维新社区猪市组的金碧当年不到10岁,父母外出务工,她和8岁的妹妹被迫留守。两姊妹不能挑水,就用木桶抬,扁担绳直接系在扁担上,抬上肩,水桶勉强离地。去时从老街走几百米梯子路下岩,过了公路又下坡。回来时,抬着水一路爬坡,再一路上岩,每次只能抬大半桶,来回近一小时。幼小的孩子不堪重负想罢工,年近80岁的奶奶就拄着拐棍、迈着小脚,跟在后面当“监工”。只要罢工,奶奶就非打即骂,棍子打在金碧身上,泪水流进奶奶心里。肩膀压出了血痕,身上挨了不少棍子,年幼的心灵留下永不磨灭的创伤。

长大后的金碧选择外嫁,只为寻找一个有水的地方……

曾经,因为吃水的问题,维新街上人和陇窝寨人起过纷争,街上人想将陇窝寨的水引到街上用,陇窝寨人怕引走了水后自身没水吃,不答应。双方对峙,街上人就不准陇窝寨人上街赶场。最后经政府调解,总算是把水引到街上,好歹缓解了供水压力。

近年,维新街上发展速度加快,镇中心面积扩大了几倍,外来人口更多,供水更是难上加难。

离维新街上十几公里的维新镇坪子村半坡苗寨,坐落在美丽的总溪河畔,却只能望河兴叹。河在下,半坡在山腰,水往低处流。半坡人也只得到山脚下的沙沟去背水,爬坡下坎,来回也要近一个小时。

水,于马家包村营盘山的村民更是稀缺之物。山上没有水源点,得到半山腰背水,一遇枯水季就要守水,水井一旦断流,还得到更远的孙家沟背水,来回三四公里路。缺水闹离婚的事也在营盘山上演过——多年前,维新镇法庭接到一位马姓妇女的离婚诉状,理由是吃水难。“娃娃都要生了还得挺着个大肚皮去背水。与其这样苦一辈子,不如现在离了。”

远在深山老林的阳光村中寨是个苗寨,是维新饮水最困难的寨子。10年前,维新遇春旱,中寨方圆几里路寻不到一滴水。政府只得用水车定期拉水供应。当年4月的一天,笔者到中寨送过一次水。看着送水的大水车来了,古稀之年的苗家老奶奶忙放下背水桶,在胸前划着十字:“是圣母玛丽亚派你们来了。”(中寨苗族信仰基督教)

近10来年,一项项饮水工程落地阳光,前前后后,建了20多个水池,终因没有持续的水源供应而成为摆设。

 

求水

没有水,群众只得自已想法解决。许多居民组凑钱买水源,自筹资金铺管引水,或自己掘水井。刚开始,很容易就出水,随着掘井的人增多,地下水位越来越低,逐步枯竭。许多花高价买到的水源好不容易安装到家,只用了几个月就断流。

掘井越发变得疯狂,由掘变钻,甚至还因此催生出专业钻井队。

水井越钻越深,勉强打出水,水质也不好,不能饮用,连洗衣服都洗不干净,只能用于拖地、冲厕所。更有甚者,花了上万元钱,依然没有钻出水。2017年4月,专业钻井师傅郭贵熊在政府附近给居民钻井,钻井深度达到33米,没钻出水,倒钻出了火。郭师傅没想到会钻到地下天燃气,点火抽烟时无意中点燃了天燃气,火苗窜起两米多高,吓死人。幸好民兵应急分队火速赶来扑灭。

与此同时,缺水的现实还催生出另一产业——卖水,陇窝寨头脑活泛的人就拉水到维新街上卖,五十块钱一车,一车只有一方水。熊海就靠卖水为生,生意奇好,要跟他买水得先预定。然而杯水车薪,终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寻找

水,生命之源!

2016年,脱贫攻坚战打响。“两不愁三保障”是脱贫硬性指标,关乎生命的水更是重中之重:农村饮用水人均每天不少于35升,取水直线距离不超过100米。脱贫指标对水用数据作了最直白的表述。

水!水!水!

2016年,邓云调任维新镇党委书记。他为脱贫而来。

水!水!还是水!

基本饮用水都解决不了,基本生存问题都解决不了,谈何脱贫?

立即寻找水源!必须找到一个贮量够大的水源,从根本上解决维新街上万人的供水问题,才有脸在维新继续任职。邓云暗暗对自己说。

上任伊始,邓云一边摸底,一边抽空带着水利站工作人员开始跋山涉水地寻水。听说哪里有水源,他就带着工作员赶到水源点实地察看。

一年多的时间,邓云爬遍维新镇大小山头。听说董地乡石关水源丰富,就去察看。单就石关的青山,他就爬了一次又一次,自己也记不清走了多少趟。崎岖山路往往一走就是几小时,早出晚归,雨季出行,常常被淋成落汤鸡。

终于,2018年5月,维新镇马家包村陈家寨组半山腰的大龙井被成功锁定。

捷报频传,咪咋梁子也找到了水源,张家寨也找到了水源……

大龙井出水量是否供得上维新街上的用水,需要进一步论证。

为了论证蓄水量,邓云带着专家反复到大龙井勘查。终于得出确切结论:大龙井日贮水量可达800——1000吨。这个量,足够解决维新街上供水问题。

 

管护

水源找到了!引水解渴,刻不容缓!

2018年6月,维新镇投资300余万元,经过近半年的加班加点建设,把直线距离五公里、远在陈家寨大龙井的山泉引到维新街上。

2018年12月,维新街上全面通水,自来水安装到家。

维新街上实现了正常供水。没有人知道,这一滴滴水来得曲折坎坷。

枯水季节,是管水工人阮海航最焦心的季节。他使出浑身解数,甚至“偷水”以保障自来水正常供应。

为了保障过年期间用水,阮海航每晚10点到陈家寨“偷水”,赶在天亮前又回去把石头移回原来的位置,以免被陈家寨的乡亲发现。

陈家寨的老百姓认为,大龙井在他们地盘,理所应当归他们所有,就算用不完,那也是他们的财产,论谁来也不给。经过政府多次做思想工作,才答应分流一半供应维新街上。另一半还以山泉的原始状态流经陈家寨,除了寨子里的日常用水,水就这样白流走。特别是枯水季节,一边是白白流走的山泉,一边是维新街上分期轮流供水的窘迫。阮海航看着水白白流走,心里着急,就想了这个见不得光的法子——“偷水”,能多“偷”一个小时,水池里就多几十吨水。多偷几十吨水,就可多供应百来户人家一天的用量。

这水从大龙井流到贮水池,经输送管道运到马家包夹岩沟消毒房消毒,再经水泵提到朝阳社区制高点的贮水塔,又经输水网管送到各家各户。成功引流大龙井,有效解决了维新镇鱼塘、朝阳、维新、红星四个社区100余户8000余人的用水问题。

巡视、检修五公里输水管道,十几公里的管网,是阮海航的日常工作,容不得半点马虎,他不能让哪里漏水。他深知,每一滴水都路途遥远,来之不易、金贵无比。

咪咋梁子的水源点相对阳光海拔较低,用于解决阳光供水问题。中寨爬坡下坎的地形,没法找到一块能让全寨人都能用上自来水的制高点作为统一贮水点,就在人户相对集中的地方选择合适位置修建了一个个集中供水池。那一年,阳光社区严格按照每人每天不低于35升、取水直线距离不超过100米的标准执行,增建了4个大型水池,配套消毒房,把咪咋梁子上的水引到集中供水池消毒后集中供应。那些年相继修建的大大小小的水池也派上用场,枯水季节贮好水,安全饮水得到了保障。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去阳光采访的路上,遇到一位苗家老奶奶用塑料桶背水,她的家离集中供水点只有十来米。

“还是共产党好呀,政府太好得很了。”她由衷地发出了感慨。

营盘山整合附近山上的水源,政府投入扶贫资金4.5万元,铺设2000米管道,增修了4个大水池配套消毒房。除了因地势原因安不上自来水的人家,都通了自来水,家家户户都修了水窖。靠着这些水窖贮水保障枯水季用水。营盘山所在地的马家包村,光是用于贮水的水窖就修了113个。

阳光社区张家寨组的水源则被引到海拔相对较低的坪子村,解决了坪子社区金竹、包包、羊毛、半坡四个组2000多人的饮水问题。

 

 

润泽

2019年秋天到半坡采访,走进苗族老人李明先家小院,老人要去泡茶,同行的退休老干部李正学制止了。李正学直接伸了水瓢到水龙头下接了半瓢自来水,一饮而尽。“又凉又爽,天然矿泉水,干净得很,直接喝没问题。”李正学调侃道。

走近一看,一缸子水清冽透亮,蓝天白云连同笔者都倒影在水缸里。

“真正的‘农夫’山泉。”李正学说。

自通了自来水,李明先老伴背水的木桶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成了装包谷面的面缸。

“我背几十年的水了,现在不用背了。有了水,太阳好时,我天天冲洗院子,院子干净了,苍蝇少了,我没事就洗洗涮涮,到处整得干干净净的,上面来的干部经常到我家小院子里来坐。”李明先老伴高兴地说。

2016年至2018年,维新镇先后整合农村饮用水项目、城镇饮用水项目、扶贫资金等款项近400万元,铺设管道近50公里,增修供水池、贮水窖199个,配套清毒房20个,每个社区、村配备一名专职管水人员,工资每月500元,负责看护水源、检修水管,保障供水。全面解决了维新镇3万余人的饮水安全问题。

建在朝阳社区制高点的贮水塔,竣工碑上刻着“中国水利、贵州农村饮用水工程”等字样,项目落地日期显示为2007~2018年,历时11年。如今,它作为水塔的意义终于实至名归……

(作者:宋咏鸿)

分享: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版权所有: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运营单位: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黔ICP备12003314号-2 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

Baidu
map